「我們欣喜地發現,原來有莉莉周這樣一群人和我們一樣熱愛電影,渴望看見更多好的作品。」
——重慶青年電影展策展團隊
「紀錄片以其現象學的精準展現著中國問題的氛圍、細節,電影展示著當下生活的焦慮和道德困境。雖然這樣社會學、學究式解讀方式,很不文藝,卻也是進入中國症候群的有效路徑之一?」
——陳曉文《遲到者感言》
相約莉莉周,9月19日我們將在重視傳媒總部基地以一場露天電影晚會的形式,答謝熱愛電影的你。
去年是重慶青年電影展的第六年,我們與莉莉周觀影團合作,發起了第六屆重慶青年電影展「莉莉周觀影團專場」的放映與映後交流會,展映了多部作品。
我們欣喜地發現,原來有莉莉周這樣一群人和我們一樣熱愛電影,渴望看見更多好的作品。
影展自創辦以來,旨在鼓勵電影人更好的表達自我、參與藝術創作,助力高品質電影的發展及推廣,這一點與莉莉周觀影團不謀而合。
我們都希望通過觀影,增加電影愛好者對電影行業最新動態的感受,了解更多電影的創作狀態以及產業的新常態,從青年創作者身上看到電影的更多可能性,讓更多人看見更多優質的青年作品。
電影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不可輕易放棄的存在。
當銀幕上的光影進入我們的雙眼,我們所看到的色彩和故事,皆是創作者透過電影贈予我們的禮物,而電影也需要我們去發現,去看見。我們透過電影來觀察、感受、思考、看見自己也看見世界。
今年是莉莉周觀影團的三周年,影展也已經到了第七個年頭,希望能夠共同助力青年影人、青年電影,一起為繁榮電影生態做出努力。「電影,總會有人去做,有人堅持,有人懂」。
感謝莉莉周。
我是莉莉周的遲到者。一直到點映焦波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才偶然從別的群得知,跟來,加入。
這個遲到本身,卻是我自覺的選擇。在三十多年中,除了極個別中外大片,幾乎與電影絕緣,出於對它的疏遠。
一方面,治學興趣轉向思想史、近現代史,專注於文革史的史料的搜集、釋讀,一方面與文學(詩、小說、散文、戲劇)緣分日見稀薄,也因為對它們的評價不高,於主流話語的自我放逐。
偶爾翻翻,也是把它當報告文學看,買櫝還珠式的閱讀。
龜縮書齋,使人遠離實際生活,也遠離文學、影藝等。這種生活方式延續到了2010年代中期。退休後曾去下鄉地支教,其實是想以某種方式,進入已經退出的生活。
偶入莉莉周,也是同一意願的延續、滲透。先賢怎麼說來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紀錄片以其現象學的精準展現著中國問題的氛圍、細節,電影展示著當下生活的焦慮和道德困境。
雖然這樣社會學、學究式解讀方式,很不文藝,卻也是進入中國症候群的有效路徑之一?
所以我的觀影與其說是欣賞,非功利靜觀,不如說是路人甲市井圍觀,膠柱鼓瑟式實用主義學習,探險。因此才一次又一次喃喃自語,嘟囔著從門縫裡窺視到的景觀……
莉莉周在重慶CGV星聚匯影城帶來《地久天長》超前點映,導演王小帥特別錄製視頻回答莉莉周影迷提問。
點映時該片剛斬獲第69屆柏林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影帝、影后雙熊獎。劇組第一時間從頒獎現場發來獲獎視頻分享給莉莉周影友。
這是中國電影人首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同時包攬影帝、影后的最高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