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著露水的鞋,將田壟踩出一排排腳印。(圖丨柳同學)
阿平的過年,有一項自己的專屬行動。
在鄂中南的江漢平原上,廣袤的鄉村,家家戶戶都會在堂屋的正中間,掛上祖宗的牌匾,那是一段關于姓氏的淵源,供奉上古的先祖,俗稱「家神」。
阿平姓柳。秦朝以後,柳姓入居山西境內的黃河以東地區,漸成望族,世稱「河東」,後逐漸散遷於東方和南方。
阿平堂屋正中間最上面一塊匾,高懸著「河東高風」四個大字。
他沒念過幾年書,但時常教育子女後代,說「河東」就是我們柳姓的祖宗,要敬。
過節要敬,育女添丁要敬,過年更是一大敬。
這敬神的程序,簡單而虔誠。
黃表紙、香、紙錢、鞭炮,這是阿平年貨採購單上的專屬項,是敬神的必備物資。
臘月二十九,他開始清掃「家神」牌匾,用抹布小心擦洗每一個大字,將一年累積的薄塵拭去。一對鏤空雕龍的電燈壽桃燭臺,他改用紙巾輕擦,真像清洗一個新鮮的桃子。
接著,他在「家神」牌匾正下方的桌子上,用一張紙寫下近三代逝去的祖輩父輩名單,然後在白紙單個包好的紙錢上,按照固定的格式,一一寫下他們及配偶的名字。
紙錢包外的白紙類似一張快遞單,裡面的紙錢等著另一個世界的人認領籤收。
敬神是伴隨年夜飯開始的。
除夕當天正午,在年夜飯上桌前,阿平洗臉淨手,給「家神」上的一對燭臺插電,點燃蠟燭,燒燃一小沓黃表紙,拿燃著的黃表紙,對著「家神」牌位深深鞠三個躬。然後點燃九根香,三根插在牌位上,三根插在廚房祭灶神,三根插在大門旁祭門神。
接著燃放鞭炮,吃團年飯。
團年飯吃完後,阿平拿著昨日寫好的紙錢包,走到屋門前的空地上,一把火當郵差,給逝去的親人寄去新年之禮。
這是敬神的上半段,屬於房前屋後的個人行為;大年初一的上墳祭奠,則是同族人的集體行動。
初一清晨,同族人自發聚集一起,帶著紙錢、香、鞭炮,朝著村子裡一個個墳頭走去。
阿平也是隊伍中的一員,他們最先來到的是最親人的墳頭,裡面埋葬著阿平的父親和母親。
隊伍裡有阿平的三個哥哥、兒子、堂侄、堂孫,三代人,都是男性,爺爺輩已兩鬢生白。
他們集聚在墳前,清理墓臺、點燃紙錢、燃香、放鞭炮,最後一齊在墳前鞠躬、作揖。
整個過程沒有多餘的話。
接著是已故的祖輩,親祖和堂祖,安寧的大地,有多支隊伍在田間走動,鞭炮聲此起彼伏,沾著露水的鞋,將田壟踩出一排排腳印。
小小的村莊,每個個體,在每一個這樣的新年,自發形成了一種默契,共同守護著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姓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