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番記小廚。番記小廚是很多老歸僑喜歡的傳統印尼美食店,主要經營印尼黃姜飯、沙嗲肉串、咖喱酥肉等菜品。
實踐團到達番記小廚沒多久,峇釐島美食館老闆即南山峇釐村村長也來到店裡,村長和番記小廚的老闆夫婦欣然答應了實踐團的訪談請求。
據村長介紹,峇釐島村裡全是印尼峇里島人,都會說印尼話和中國普通話,為很多印尼華僑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得知實踐團成員都是華僑大學的學生,村長樂呵呵地說道:「華大東南亞美食節的印尼美食都是由我們提供的。」
村長還表示,村裡經營的印尼菜全部保留了60年前的印尼傳統味道,連菜式都沒有改變。「現在很多印尼人來(我們這)吃都覺得比印尼當地吃到的印尼菜更正宗呢!」村長說起這一點頗為自豪。村長還說,黨和政府很支持印尼美食的傳承和發展,給在這裡開店的歸僑、僑眷提供了不少優惠政策和幫助,讓他們有了家的感覺,同時也保護了印尼的文化。
番記小廚的老闆接話道,雙陽印尼特色一條街上的商家都是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所以特別有歸屬感。
說起峇里島菜及其手藝,老闆相當自豪。老闆傳承的是母親的手藝,是非常正宗的印尼菜,手藝口味上沒有做任何調整改變,而且家族裡大多人都非常擅長做印尼菜,外婆做印尼糕點,大姨做黃姜飯和沙嗲,還有人開了印尼菜館。
老闆還向實踐團介紹了南山社區歸僑村的由來。據老闆介紹,上世紀60年代因印尼排華,原先住在印尼峇釐島上的幾百名華僑由中國政府派船接回國,後被集體安置在雙陽華僑農場的南山管區。那時候剛剛起步的雙陽華僑農場,既是歸僑們的生活安置地,也是工作生產的地方。歸僑和當地村民同心合力,艱苦拼搏,讓曾經一片荒蕪的雙陽華僑農場成為了全國數一數二的華僑農場。說起這一點,老闆露出了十分自豪的表情。
老闆娘還向實踐團介紹了開店的由來。起初老闆和老闆娘兩人在某大學食堂內做意面焗飯和壽司,後來由於疫情原因無法繼續經營。原以為經營無望的時候,去年十月政府開始支持發展歸僑美食,於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番記小廚出現在了人們眼前。當實踐團問及是否有想開分店的意向時,老闆娘笑著說:「如果可以的話,想在別的城市開分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