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說有什麼營養,有這時間不如看點有深度的書。」更可怕的是,他們還可能會是你的上司、父母或老師這樣的權威。這類人在某種層面上隱隱高於你的地位,決定了當他們非常肯定地否認你的感受,
你會忍不住懷疑——「我是不是真的錯了」、「是不是我不識好歹」。他的判斷一定比我更正確,如果我不按照他說的做,就是我的個性有缺陷、判斷能力不夠、太過懶惰、能力不足……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情緒勒索》,裡面就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剛入職場的女孩抱怨說:我的主管讓我覺得很困擾。因為主管總是在快下班的時候才給她一堆工作,周末也經常要求她加班。這位主管還很愛敲打她:「你是新人,有機會進來這裡,是你的運氣,外面競爭很激烈,隨便都可以找到人替代你!」但女孩真的覺得自己的工作量太大了,可每次想要跟主管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主管都會恨鐵不成鋼地對她說:「你啊!動不動就說不能加班,工作量太大,薪水太少,你應該要想,這些都是給你學習的機會。我是認為你有潛力,想要培養你,才會多給你一些機會。」
聽完這番話,女孩也開始懷疑是自己不知足、不懂得珍惜機會,可又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我想,怪就怪在,他們無視你的感受、越過你的個人邊界;為達目的,貶低你或你的能力,引發你的罪惡感,讓你自我懷疑、妥協讓步。
卻冠冕堂皇地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是因為在意你才這樣做」。當這種越界的行為達到一定強度時,我們多會用「控制欲強」去批判這類人。但現實情況可能是,有些人確實會在面對「需求沒辦法被滿足」的恐懼時,把所有的感受都只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很難分出一部分的關注在對方的需求和感受上。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他們的性格盲點——越界,決定了他們缺少共情和釐清人際邊界的能力。「性格盲點」是一種開始於童年階段、影響著我們一生的行為模式。
它源自童年時家人或朋友對我們造成的創傷,比如被拋棄、批評、過度保護、情感忽視、排擠、嚴苛教育等等。
在成長過程中,這些性格盲點會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影響我們思考、感受、行動、交際的方式。
它也許不是越界,而是反芻、社交恐懼、固執、失控、討好、脆弱……
或許你從自省或者別人的反饋中,也察覺到過自己性格中一些讓自己和對方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甚至還曾試圖做出改變,但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覺自己無從下手、收效甚微。
這是因為面對某一特定情況,你的行為模式從幼時起就開始建立,並在人際交往中反覆得到強化,早已固定成型了。但好在當你能夠察覺到自己性格中的盲點,並找到它的形成原因時,依然可以修正自己的性格盲點。
拿越界來說,你很難徹底改變自己的強勢,至少在開始時不行。
但是當相同的場景再次發生,這時的你,將能夠有意識地覺察到自己固有行為模式中的不當之處,用更加恰當、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為了幫助你明確自己的性格盲點類型是什麼,它是如何操縱你的,以及如何跳出盲點對你的桎梏——武志紅×看見心理團隊以圖式理論為基礎,結合人格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國人文化的背景研發
【性格盲點測試】。
1.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人
2.在親密關係中容易受傷的人
3.不敢向任何人袒露真實自己的人
4.把別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常常委屈自己的人
5.容易焦慮,看問題很悲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