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黃避岙鄉高泥村緊鄰西滬港,在距離陸地百餘米的海面上,一個個方形大網箱連接成面,組成一個個浮島,從空中俯瞰,成了象山斑斕海岸線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而這也是大黃魚居住的「別墅」。
視頻拍攝 剪輯 鄭凱俠
幾十年前,高泥村人除了趕小海,基本靠著養海帶、紫菜為生,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村民們通過大黃魚、鱸魚網箱養殖奔向小康,高泥村也由此發展成為浙江網箱養殖第一村。12月11日,記者走進高泥村,探秘大黃魚的「別墅」。
中午時分,養殖戶嚴興國穿梭在網箱之間,查看大黃魚的生長情況。
「最近很長一段時間沒下雨了,大黃魚容易生病,每天我都要一遍遍檢查,發現有死魚要及時撈出來。」嚴興國是高泥村最早開始網箱養殖的村民,1997年,嚴興國與幾名村幹部一起,用鐵絲、柴油桶做了24隻簡易網箱,開始在西滬港裡試養鱸魚,帶領村民賺到了第一桶金。2012年,嚴興國帶頭試養起了岱衢族大黃魚。
大黃魚居住的「別墅」其實是一個個網箱,一般為6米寬的正方形,水深為6-7米,每個網箱可養殖2-3萬尾大黃魚幼苗,隨著幼苗成長逐漸分開養殖,直到成熟捕撈,一個網箱一般有成魚2000到3000尾。
「西滬港海水營養豐富,這裡生產的大黃魚無論是口味還是形體都已很接近野生大黃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放湯紅燒都很好吃。」嚴興國介紹說。
目前,高泥村網箱養殖的大黃魚已經到了大批量上市的季節,但白天養殖海域一片安靜,一到晚上就熱鬧開了。
「捕撈大黃魚必須在晚上,因為大黃魚體內含有一種黃色色素,見光會被分解,白天捕撈的話,大黃魚就沒有金燦燦的顏色了,賣相就不好了。」
晚上6點多,嚴興國和捕撈工人一起坐船前往養殖基地,雖然寒風瑟瑟,但是一想到能夠大豐收,大家心裡都暖暖的。拉網、捕撈、裝箱、挑揀……不到一個小時,一個網箱約2000斤的大黃魚就被捕撈上岸。嚴興國說,訂單多的時候,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
如今,高泥村海水養殖面積達3100多畝,年產值超1億元,其中有60%的村民從事網箱大黃魚養殖,平均年收入達30餘萬元,大黃魚為村民鋪就了一條金色的小康路。
☞☞ 更多新聞,請看甬上APP!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鄭凱俠 文/攝
視頻 拍攝剪輯 鄭凱俠
編輯 忻曉穎 二審 趙鵬 三審 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