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醫師周刊」,選擇關注公眾號
中青年醫師大小事,盡在掌握
醫師周刊 | ID:PhysicianWeekly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士日內瓦大學Ueli Schibler研究組和瑞士雀巢健康科學研究院Frédéric Gachon研究組合作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揭示了肝臟的大小也會隨著晝夜節律發生變化。
肝臟是一個非常多功能的器官,它負責給血液解毒,還幫助調節新陳代謝,即使移除近三分之二的肝臟,它仍可以再生。但本研究表明肝臟比我們所預想的更加獨特。當小鼠醒著時,它們的肝臟尺寸增長了近50%,然後在睡眠時又縮回到原來的大小。這樣的循環一天天周而復始,這是研究人員所知的唯一出現這種周期的器官。
先前的肝臟超聲研究表明,人類的肝臟也存在上述尺寸變化。但這次科學家首次鑑別出了驅動這一過程的細胞機制,並將其與晝夜節律聯繫起來。
科學家用小鼠進行了實驗,小鼠與人類一樣具有為期24小時的晝夜節律,只不過它們是夜行性的——它們在黑夜裡覓食和跑動,而在白天睡覺。
該團隊的研究顯示,在夜間小鼠活動和進食時,肝臟達到最大效率,並在增大將近一半;而當小鼠在白天睡覺時,肝臟又縮回到初始大小。
「我們觀察到,小鼠的肝臟大小在活動期間逐漸增加,在夜晚快結束時達到高峰,增加40%以上。」日內瓦大學的研究員Flore Sinturel說道。
這不僅是由於肝細胞自身的增大,肝細胞中蛋白質含量也在小鼠活動期間增加。每個細胞中核糖體(負責產生蛋白質的細胞器)的數量也隨著小鼠的晝夜節律波動。
但是肝臟尺寸並不僅由光周期控制,研究團隊發現,當小鼠的正常生物節律逆轉,被迫在白天而不是在晚上保持清醒時,這種肝臟增長和縮小的模式不再保持,即使它們的進食量一如從前。
來自瑞典雀巢健康科學研究院的另一團隊成員 Frédéric Gachon 說:「同樣的食物,換成在白天餵食時,小鼠的肝臟和肝細胞的大小及其中核糖體和蛋白質含量幾乎保持穩定。」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肝臟是如何響應晝夜節律及進食-禁食周期,產生波動。下一步的工作便是測試同樣的情形是否也發生在人類身上並受同一生物機制控制。
隨著現代生活而來的高糖、高脂肪和高酒精的飲食本就給肝臟增添了負擔,如果上述的肝臟變化也存在於人類的話,說明我們不受晝夜節律約束的生活方式(不按時吃飯、作息日夜顛倒等)或許也在進一步影響著肝臟的性能。
來源:生物幫、轉化醫學網
醫師周刊綜合整理
更多推薦
「殺醫者」答記者問,振聾發聵
醫生眼中最累的六大科室
取消醫生事業編制,這是最近最讓我痛苦的消息
醫院不是酒店,醫生不是廚子,護士也不是服務員,除非你把自己看成一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