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一聲啼哭聲,小羽(化名)在仁康醫院呱呱墜地。
由於是早產兒,小羽出生後即出現驚厥、呼吸衰竭、貧血、肺炎等多種疾病,病情複雜。隨後,被轉到東莞市某醫院進一步治療,在該院診斷患有遺傳代謝性疾病,目前醫療技術無法治癒,患兒出院返回家中。
11月8日晚上9點多,小羽因吃奶時突發嗆奶再次被送到仁康醫院搶救。
「當時,孩子送來醫院時臉色青紫、呼吸弱、無哭聲,情況危急。兒科醫生馬上對孩子進行搶救,病情穩定後護送到新生兒科進一步治療。」仁康醫院兒科護士長張曉雪說。
仁康醫院兒科護士長張曉雪
這種遺傳代謝性疾病為胺基酸代謝障礙,必須給予低胺基酸飲食或者蛋白含量低的人奶。普通奶粉蛋白質含量高,如果食用會加重病情,所以小羽只能夠喝特製的奶粉或者人奶。
但是,問題又來了。小羽的母親因自身患有其他疾病不能哺乳,這讓小羽的溫飽問題成了一大難題。
搶救記錄
就在家人為小羽的口糧發愁時,仁康醫院的醫護人員也牽掛著小羽,在背後默默為他想辦法。
兒科醫生張軍娥和黃金平首先為小羽到處尋找特製的奶粉,卻發現這種特製的奶粉很難買到,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北京經銷商有這種奶粉售賣,卻說寄過來需要一段時間。可是,小羽等不了。
於是,仁康醫院的醫護人員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眾籌「人奶」。
i東莞記者今天(11月19日)上午聯繫到了了仁康醫院婦產科護士長陳芳,據陳護長介紹,得知小羽的情況後,她們連夜在9個「寶媽微信群」(共1500多人)發動母乳徵集號召,當天晚上,就有兩個寶媽前往醫院捐奶。「這幾天來醫院捐奶的很多寶媽都是在月子內,大家都非常熱心。」新生兒科的一名護士小璐也是位哺乳期的寶媽,她剛休完產假回到工作崗位上,除了要照顧病房裡的寶寶外,每天都擠時間給小羽擠新鮮的母乳,用她的話說「儘自己一點綿薄之力」。住在厚街的寶媽小琴剛生完寶寶兩個多月,當她在微信群裡看到小羽的情況後,感到非常揪心,立刻把冰箱裡儲存的幾十袋母乳全部贈與小羽,她說,「我只是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小寶寶貢獻一點點力量。」醫護人員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為一名寶寶眾籌「人奶」,在他們眼裡每一條生命都是寶貴的,大家都想接力讓小羽健康地活下去。
對於記者關於母乳安全的疑慮,陳護長解釋道:「絕大多數的母乳都是可用的,除了極少數在傳染期的疾病外。有母乳儲備的寶媽,是為了給自己的寶寶喝,捐獻出來的也是可以信任的。」除了捐獻母乳,很多人也選擇了捐款來幫助小羽。
由於小羽的病情特殊,被安排在新生兒科病房觀察治療,仁康醫院兒科每天都安排了醫護人員查房,且為他制定了針對性的護理治療方案。漸漸地,小羽的生命體徵轉為平穩。
與病房中其他寶寶不同的是,小羽喝奶過程中吸吮力差,吞咽和吸吮不協調,常常難以順利喝奶。
為了幫助小羽喝奶,新生兒科護士們每天為小羽做吸吮訓練。每次餵奶時,護士先用奶瓶讓他自己少量吸吮,吸不完的奶,再從胃管裡慢慢注入。
由於吸吮困難,小羽喝奶非常緩慢,每一次餵奶,護士們都需要小心翼翼,擔心他發生嗆奶。
「剛開始,小羽喝奶非常慢,有時護士餵他半個小時,他才喝了8毫升,所以餵奶時護士們都要很有耐心,一直用手拿著奶瓶,直到小羽喝完為止。」張曉雪說。
經過人奶餵養,小羽現在氣色好了,也長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