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星空
不要害怕
- Kinfai -
一
起初看到片名帶「殺戮」二字,而且還是戰爭電影,我以為內容會很殘忍刺激。實際上相關槍戰的畫面很少,並沒有很強烈的殺戮的感覺。
相反,帶給我的是沉重。
這種電影起名方式讓我不禁想用高中語文知識進行分析。
美國人願意將美軍在阿富汗犯下的實際戰爭暴行拍攝出來,放映到大屏幕上,本身立意很好,只是表達薄弱。
隨著故事情節的緩慢推進,期待值在不斷上升。即使大概知曉結局,但依然是懸著一顆心,等到某一片段公布答案。
可是情節顯得避重就輕,結尾也是草草結束,像是一道不完整的缺口,更放大了我的反差感、心理落差感。
可能這就是電影想要達到的目的——引發對個人、集體和戰爭三者關係的思考。
二
電影根據阿富汗戰爭紀錄片《殺戮部隊》改編,講述美軍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借反恐之名獵殺平民的真實事件。
主角安迪·布裡格曼是一名美國士兵,他即將動身前往阿富汗。
他或許會將其他事情女朋友出軌置之不理,但是他記住了父親說的話。
「投身於這樣的事業,是很了不起的。」
影片聚焦於布裡格曼的心路歷程。
新指揮官迪克斯上士,人狠話不多。卻也因為他的魅力、說話溫和但惡毒,熱心的年輕士兵布裡格曼被他迷住了。
士兵看待自己的指揮官,就像孩子看待自己的父親,會視其為榜樣,會想要多去接觸他、學習他。布裡格曼也不例外。
可惜他對自己定位錯誤。
他遵從指揮官,他想努力融入團隊,結果是在掙扎過後仍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涉事後不能置身事外了。
在一次又一次任務中,他發現隊友和指揮官的行為越來越出格。毆打不配合搜查工作的村民,毒打一名可能知道炸彈下落的村民,甚至槍殺了一名村民。
每一次,他都有被要求出手。但每一次,他都不願意出手。隊友和指揮官並不滿意他。
不是他沒有力量,而是他面對這些可憐的平民——這些已經被戰爭折磨得不成樣子、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他始終無法驅動他的拳頭。
他雖然害怕,但仍堅守正義,一次又一次地在堅持。
平民被殺之後,指揮官迪克斯和他聊殺害村民的事,堅稱這是正義的殺戮;隊友瑞本簡單地給他提了「良心彈」的例子,以此邁過殺人的坎。
關於良心彈,從前,處死間諜是由行刑隊齊射。有時,隊員會僵住,沒法扣下扳機。所以人們給其中一支槍填裝空彈,但沒人知道哪支槍裡有空彈。一旦加入了這支槍,突然間,大家就不會感覺到「是我殺了這個人」,而是「我們殺了這個人」。是集體,不是個人。
作惡者也是這樣,打著與良心彈相同道理的旗號招搖。原本他在集體中就顯得格格不入、是人們口中的「異類」,只是因為害怕受傷害而去順從集體。
個性在集體中泯滅,導致集體作惡的群體壯大、藉助於推卸責任於集體而理直氣壯地作惡。
正義被壓倒,他的堅持開始動搖。面臨道德困境,真的很痛苦。
他反對濫殺無辜,最後卻參與了殺害無辜。
他的思想在參與殺人的那一刻始終沒有改變,他始終認為殺害無辜是錯的。他的本性還在,戰爭和集體並沒有扭曲他。
對於他來說,對死亡的恐懼和影片中的「良心彈」,就是他最終選擇扣動扳機的理由。
他曾經幫助掩蓋了這個小隊犯下的戰爭罪行。被舉報之後,面對父母和警員,他不再害怕。
跌跌撞撞,他終於遵從本心、發揮本性,做出了正義的選擇。
三
他怯懦。害怕告密被傷害,殺戮也不敢,對正義也沒有堅守到底。
但他並非無能。正是這樣一個懷著正義會戰勝邪惡憧憬的人,怯懦讓他選擇了隱忍。他因告密被暴揍的戰友,選擇了直面罪惡。
世上本無正義與邪惡的區分,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觀念不同,才會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分。
但正義與邪惡,從來都不是被簡單定義的。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從未停止,惡意的殺戮一直存在。
以該片為例,迪克斯上士久經沙場、人格魅力滿滿,作為小隊的指揮官,他口中的正義受到部下眾人追崇。可那真的是正義嗎?
站在頂點的人可以重新書寫善惡。人們都說正義會勝?那是當然的吧,因為只有勝者,才是正義。
正義不會缺席,能堅守正義而不被邪惡同化的人不會缺席。
還記得開篇他父親說的話嗎?
布裡格曼最終的行為,是很了不起的。
- 特別鳴謝 -
圖片 - 《殺戮部隊》
音樂 - 《項圈》 - 太一
審核:陳靖、何志聰、林少珊、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