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購物之前,總會覺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常常一通買買買之後,又常會覺得懊悔不已,內疚反覆折磨著我們的內心。就連我自己這種對日常支出極為小心的人,買錯東西也是經常的,「為了得到一個好看的泡麵盒買了十包不喜歡的味道的泡麵」這種事也常有發生,我們真的能做到消費理性嗎?
下面舉兩個例子:
威廉斯-索諾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麵包機(每臺售價275美元)時,多數消費者不感興趣。家用烤麵包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它是好還是壞?我們真的需要在家烤麵包嗎?有錢為什麼不買旁邊擺著的那臺樣式新穎的咖啡機?
為糟糕的銷售業績所苦惱,麵包機廠家請來了一家營銷調研公司。他們提出了一個補救辦法:再推出一個新型號的麵包機,不僅個頭比現在的要大,價格也要比現有的型號高出約1/2。
這一下銷量開始上升了(外帶大量麵包),儘管賣出的並不是大號麵包機。為什麼?就是因為消費者現在有了兩個型號可以選擇。既然一臺比另一臺的明顯要大,也貴了很多,人們無須在真空中作決定了。
他們會說:「嗯,我也許不大懂麵包機,但我確實懂得,真要買的話,我寧願少花點錢買那個小的。」從那以後,麵包機就熱銷了起來。
再舉個例子:
假設你正計劃去歐洲度蜜月,你已經決定在那些風情浪漫的古典城市中選一個,並且把目標進一步限定在羅馬和巴黎之間,這兩處都是你的最愛。旅行社對兩個城市分別安排了一攬子計劃,包括機票、旅館、觀光,外加每天免費的精美早餐。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對多數人來說,在羅馬和巴黎之間作出選擇不太容易。羅馬有古競技場,巴黎有羅浮宮。兩地都充滿浪漫風情,都有誘人的美食、時尚的商店。難以選擇。那麼,再給你第三種選擇:羅馬,不含早餐(-羅馬,或誘餌)。
如果讓你考慮這三種選擇(巴黎,羅馬,-羅馬),你會立即認識到,帶免費早餐的羅馬與帶免費早餐的巴黎具有大致相同的吸引力,而不含早餐的羅馬就等而下之了。與明顯處於劣勢的選擇(-羅馬)相比,羅馬則更具優勢。
事實上,-羅馬使帶免費早餐的羅馬顯得如此之好,以至於讓你覺得它甚至勝過了原先難以取捨的帶免費早餐的巴黎。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為兩者都有「誘餌」,威廉斯-索諾馬公司的大號麵包機、旅行社的不含早餐的羅馬之行,這些都是誘餌,讓你覺得便宜的那個、或者服務更多的那個更加值得。生活中的「誘餌」就太多了,對於雙11來說,平時的價格就是個誘餌。以上這兩個例子截取自《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這本書裡有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理性的,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永遠都做不到理性。索羅斯說:
我們以為將既有的知識套進去使用,就能做到理性,經濟學的理論也假設人們的行為是完全理性的,事實上不可能。因為人作為環境中的一個因素,也是環境中的一部分,這樣,人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忽視自身對於環境的作用,因此,我們採用既有的知識來反推不斷變化的環境往往是失效的。
之前我說的是有「誘餌」的情況下,在沒有「誘餌」的情況下,非理性的消費一樣存在,情況更為複雜:
話說我去年買了個MacBook Pro。時間買得剛剛適宜,2015年4月買的,港版,發布會開完一個月就買了,既避免了價格太虛高,又避免了翻新貨。7800的價格,到了一年以後也不吃虧。作為最後一代巧克力鍵盤+MagSafe磁力充電接口的產品,即便和2016年的新款比起來,也絲毫不遜色:
<span style="color: #595959; font-family: 黑體, SimHei; 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4px;"><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47cd3ff622cf631f428006579436d7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47cd3ff622cf631f428006579436d7c_r.jpg"></span>
但是他確實是我買過的最不理性的產品了,為什麼呢?因為開始是這樣的,一直以來,從讀大學開始,我都拒絕買臺式機。原因如下:
1.我出門在外,住的宿舍,臺式機難搬家。
2.我每年回家需要用電腦,一個月用不了電腦等於要了我的命。
3.筆記本的小尺寸比臺式機更讓人注意力集中。並且不能玩遊戲,能夠逼迫自己只能用來工作,因此,我一直以來都是用的筆記本,從華碩到ThinkPad,再到MacBook Pro,就順理成章了。
直到有一天,我哥跟我說:買個臺式機吧,寫文章聽音樂玩遊戲會更好。後來我想想,自己平時也喜歡看電影什麼的,偶爾打個遊戲放鬆下,再加上自從用了筆記本以後,一直沒有用過正確的坐姿,總是坐在床上玩電腦,對頸椎和腰椎都不好,一來二去,於是決定買臺機。
買之前想得很好,到時候可以這樣分配任務:碼字的時候用MacBook Pro,平時娛樂,聽音樂、看電影、打遊戲什麼的就用臺機行了。於是後來配備了M200MKIII音箱、gtx1060顯卡、filco機械鍵盤、戴爾的顯示屏,但當我真的買了臺機以後,就很少用MacBook了——更寬闊的屏幕、更舒適的機械鍵盤、效果更好的音箱,沒有任何理由讓人從臺機用回筆記本。
這個機器至今只用不超過20次,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角落裡吃灰,每次開機,更新軟體的時間比使用時間還長。我甚至驚訝的發現,即便是我在出差的時候,也很少用筆記本。因為MacBook Pro這個筆記本哪怕是背著也很重,只有閒在酒店裡沒事的時候,才會想到要用筆記本工作。而以前需要用電腦解決的問題,現在都基本上能用手機解決了,就連寫作都能用手機來完成。
一部8000塊錢的東西,一年只使用20次,無論怎麼算,這個使用成本是相當相當高的,還好一部電腦的使用壽命比手機長得多,最少也能達到5年的時間,將希望寄託於今後的使用時間,這可能是唯一的安慰了。
再說回雙11,從09年開始,第一次的雙11我就參加了,剛開始的雙11不像現在,可以預付定金什麼的,還會告訴你雙11價。那時候在雙11之前你完全不知道當天會是什麼價格,我也是不知在哪裡看到一條淘寶的廣告:說今天是雙11,會有大優惠。當時我抱著將信將疑的心情對比了一下價格,發現真的是比平時價格要低一些,才決定買。
那天我坐在電腦面前挑了一天,最後買了一堆衣服。我想這樣的節日肯定是有非理性的因素的,畢竟在極短的時間內要挑出鍾意的東西,這個幾年雙十一買了這麼多東西,大多數衣服穿個幾年沒問題的,但也不乏幾年之內從沒有動過的款式。
即便是現在,在提前一年就將要買的清單全部都列好的情況下,我發現也存在很多非理性,比如:前幾天我在看zealer視頻的時候,發現一個JBL的床頭音箱設計感很好。之前一直想找一款不帶電池的藍牙床頭音箱,這下終於找到了。再一看價格,雙11打折,很順理成章地就丟進了購物車。這也就是說,假如我沒看到這個音箱,就根本不會想到有個床頭音箱要換,而是繼續用舊的。
雙11這種節日,歸本溯源,還要追溯到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他處在感恩節 (11月第四個星期四)後開業的第一天,這個節日也可以從某種意義上理解為:為了之後聖誕節的一次大採購。
<span style="color: #595959; font-family: 黑體, SimHei; 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4px;"><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4a88447736af2c6722e5739f957a56a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4a88447736af2c6722e5739f957a56a_r.png"></span>
早在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11月11日還叫光棍節。這麼些年,隨著雙11的興起,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這個節日原本的名字了,儼然成為了一個全民買買買的節日。最開始這個活動並不是一個節日,還是由淘寶發起的一個促銷活動,當時天貓還不叫天貓,叫淘寶商城。
你們家做活動,我們家不可能不跟進啊。後來加上京東、蘇寧、國美的跟進,一不小心就由只是一家做的一個促銷活動,成了一個全民狂歡的節日,跟對岸的黑色星期五遙相呼應,也可以說算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了吧,畢竟全球人都鍾愛買買買啊。也可以理解為「春節之前的一次大採購」,或者「忙活了一年,是時候要犒勞一下自己了」的心理預期。
黑五是由線下滲透到線上,我們是線上滲透到線下。今年天貓還為此搞了個類似於春晚一樣的雙11晚會,上海家化光冠名權就花了一個億。
京東也舉辦了11.10直播秀,讓明星們充當快遞員親自送貨上門。為了雙11,電商們可以說是拼了。現在的粉絲經濟這麼發達,毫無疑問,明星對於粉絲確實會產生帶動消費的作用,在這其中,「非理性」一定是必須的。更不用說直接價格上的折扣了,包括之前微博上流行過一個段子「錢可以再賺,但衣服下架就沒了」以及「買了打折的東西就是賺了」。
<span style="color: #595959; font-family: 黑體, SimHei; 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4px;"><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3c8a32803c7956b837c446247437e68_b.pn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3c8a32803c7956b837c446247437e68_r.png"></span>
營銷節日活動、優惠一多起來,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為「不買就是虧了」、「下次要等這樣的價格,恐怕要一年」,就像今年的蘋果,平時從來不搞活動的蘋果,突然一宣布旗下Beats耳機半價。雖然很多人並不知道Solo這種耳機夏天戴並不合適,也不知道藍牙耳機會在音質上損害很多,這等於說之前的QQ音樂、網易雲音樂Vip什麼的都白買了,更不知道Beats只是一家耳機界的新晉產商,相信很多人僅僅因為蘋果有折扣,就去花錢購買。
在價格、節日狂歡、明星效應這種強勢的營銷帶動下,想要做到完全理性消費都難。最可怕的是,雙十一這麼些年的營銷,已經在大眾心理中架設出了一個預期,就像過元宵就要吃湯圓、過端午就要吃粽子,過雙11買買買,即使買錯了也不要緊,過節嘛,只要圖個樂兒就行。是不是真的有優惠、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仿佛已經成了次要的因素。
我覺得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做到在這個節日裡適當購買、趁低價買些有用的、需要的,實實在在地得到一些優惠,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用說「理性」了。
方獨活著就是為了講好故事
▲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活著就是為了講好故事
Life is short, but stories can be 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