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我們僅僅以一種烏託邦的形式欣賞馬男,甚至愛他。但在現實中,人人厭惡他。
——前幾天在地鐵上看到新聞說昔日著名的好萊塢明星Charlie Sheen承認自己得了AIDS,翻了翻詳情都是講說他既往嫖娼的黑歷史。年輕一舉成名,其後一蹶不振,私生活亂之又亂。果然是昨日黃花,曾經出名,現在卻默默無聞,看到他上了新聞頭條還要反應一下,他是誰?
——走在路上,想想這新聞,覺得有些耳熟。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過氣明星,好萊塢,混亂墮落的私生活…這不就是馬男波傑克麼?
Back in the 90s, I was in a very famous TV show.
I'm Bojack the Horse
Bojack the Horse! Don't act like you don't know!
And I'm trying to hold on to my past
It's been so long that I don't think I'm gonna last
I guess i'll try and make you understand.
That I'm more horse than a man
Or I'm more man than a horse
Bojack!
——馬男波傑克是我最愛的動畫片,雖然作為一部動畫它的重口程度超過我之前的認知。
——故事發生在好萊塢。主角,馬男波傑克,一個在90年代演了火爆情景劇的過氣明星。他腆著肚子,終日喝酒,亂搞,正事無限地拖延…直到他遇見了寫手黛安為他寫傳記,生活似乎出現了轉機。但其實沒有,他的生活是一系列的drama,不斷地上下起伏,不是在自我毀滅就是在自我毀滅的路上。
——一部如此致鬱的負能量片子,為什麼會讓人如此喜愛。我想,大概是因為共鳴。波傑克讓人看到,自己的陰暗面,一個過氣明星的誇張演繹,這些陰暗點被表演成了生活中的常態,讓我們更加能夠接受自己身上的陰暗面。聽上去很殘忍,觀眾消費了馬男這一形象的陰暗面,為了接受自己的陰暗面。也許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負能量尋找一個出口,對於愛馬男的人來說,這部動畫是致鬱的,也是治癒的。
——二刷這部片子的時候,發現我漏掉了很重要的一集,在這部動畫裡提出了Zoe or Zelda的討論。
——動畫片中提出,每個人要麼是Zoe,要麼是Zelda。Zoe和Zelda是孿生姐妹。與大眾流行的「每個人都是兩面的」不同,馬男動畫在這裡直截了當地說了,你要麼是Zoe,要麼是Zelda,不要再說空無意義的面具了,你就是某一種類型的,不用推脫和狡辯。就像是拿一把槍直指頭頂,非要在AB兩個選項裡選出自己,沒有「不確定」或「以上兩個都是」的選項。
——這部動畫片另一個怪誕和精妙之處在於動物的存在感,動物與人類無異。正如主角波傑克是一匹馬,他的前女友是一隻貓,後來他愛上了黛安(人類),第二季中的女友是一隻貓頭鷹。就這樣見證了劇裡跨越物種的sex and drama… 這也是片中非常矛盾的一點,比如在餐廳裡侍應生是牛,向客人出售牛排;客人點了牛奶,母牛直接自產自銷…
——動物形象與正常理性的矛盾很容易把我們從觀看中拉出,變得理性化——即布萊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應。重要的不是讓觀眾融入到戲劇中感同身受,而是保持距離,讓觀眾能夠理性地思考。讓我想起上周去看布萊希特的《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介紹的是三十年戰爭的故事,卻時不時穿出現代的服裝,既是暗喻又是警醒,讓人嘖嘖稱奇。在這一點上馬男也有如此效果,所謂動物形象的出戲,讓人醒悟到這雖然是好萊塢(片中的drama把hollywood最終變成了hollywoo),也是烏託邦,現實中不會是這樣的。
——所以,當我看到Charlie Sheen,我一點同情都沒有,甚至沒細想到,他其實似乎就是現實中的波傑克。所以烏託邦就是烏託邦,回到現實中,個人主義就是個人主義,悲傷就是悲傷,沒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