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黃巖記憶,叫做捻河泥。
看到這個詞,你腦海中會出現什麼畫面?
聽說很多黃巖80後、90後都沒聽說過這個詞,更別說見識這個場面啦!
知道的親們,是不是瞬間有了年齡暴露了的感覺呢?
在過去的大黃巖,捻河泥可是每年必有的活動,據說從解放前就開始啦。
顧名思義,捻河泥和泥巴有很大關係。現今繁華的黃巖城,過去曾是個典型的一個水鄉澤國。每年立春過後,黃巖進入雨季,常常陰雨綿綿,乾涸了一冬的河水漸漸上漲。
在人民公社時代,當河水漲到六七分滿時,村裡就組織疏浚河道捻河泥。這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通常由青壯年勞力來承擔。
先將小木船撐到河中央,然後在船頭、船尾的固定孔中插入竹竿直至河底,船就固定住了。在兩側船舷上一前一後擱兩塊跳板,跳板上背對背站兩人,保持船的平衡。
這種竹編的畚箕就是工具啦,在後端連一根三四米長的竹竿,同時在前端兩側和後端中間各系一根麻繩,三根繩子連在一起就是一個提手。
草鞋也是捻河泥時的常用裝備!
操作時拉緊後端鬆開前端的繩子,使畚箕與竹竿保持一直線,用力直插河底,然後拉起畚箕前端兩根繩子,河泥帶水就滑入畚箕裡,用力提出水面後水自然漏掉,將泥倒入船中。
一處清淤完移往別處,船滿就靠岸,再用鐵鍬將淤泥拋往堤岸。
有時候也會有意外收穫,拖泥帶水中帶來魚蝦,一家人可以打個牙祭了呢。
經過一年的沉澱發酵,從河裡捻上來的淤泥烏黑髮亮,十分肥沃,正好補充農田肥力。咱大黃巖蜜橘品質如此出眾,可有河泥的一份功勞呢!
黃巖種植蜜橘有一個獨特的建墩技術,這可是祖輩長期傳承下來的哦!明代徐霞客遊經黃巖,曾寫下詩句「未解新禾何早發,始知名橘須高培」,說的就是黃巖濱海斥滷之地,種橘要打墩,這墩的原料就是肥沃的河泥呢!
農村分田到戶後,農民們很快富裕起來,農業機械化的時代迅速到來。一臺機動船攜帶抽泥泵一人可以幹完過去四個人十天的活。從此手工捻泥退出了歷史舞臺,今天的年輕人很難再見到捻泥作業了。
文圖綜合自台州晚報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雖然人工捻河泥已近成為歷史,但還是佩服祖輩的智慧,請點個ZA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