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下臺東。
臺東,並不是臺灣的東面,而是青島的一個地名。這裡的「臺」指的是炮臺。明清時期,為了防備倭寇襲擾,當地軍民在馬鞍山(今貯水山)上建立烽火臺,烽臺嶺故而得名。
德佔時期,當地村莊形成東西兩大集鎮。其中東面集鎮因居於烽臺嶺以東,故稱為臺東鎮;西面集鎮因居於烽臺嶺以西稱為臺西鎮。(也有因觀象臺得名的說法)
1929年9月,青島市政府劃分行政區劃,撤銷臺東鎮,成立臺東區。1963年2月, 臺西區撤銷,所轄區域分別劃入市南、市北。1994年5月, 臺東區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市北區。
從「鎮」到「區」再到現在的「圈」。如今的臺東成為商業圈,被稱為青島的「王府井」。1000米的商業步行街,大小商場在這裡匯集。周邊也是十分熱鬧,濃厚的商業氣息南到延安路、北到敦化路。
夜晚,臺東商業圈的幾處夜市人來人往,叫賣聲、討價聲此起彼伏,他們說著不同的方言,操著不同的口音,在臺東步行街附近晝伏夜出,擺攤謀生。
7月24日、7月6日、6月15日我來到臺東的「和興路夜市」拍攝了以下圖片。為了讓時間連續,故打亂拍攝日期排列。
四點:擺攤開張
下午四點,商販已經來到夜市所在地,打開包袱,撐起棚子,布置攤位。
六點:逐漸升溫
晚上六點,攤位基本布置完畢,已有不少人來到夜市。
夜市旁邊有許多商店與之「競爭」。每個攤位每月要交數千元的租金,相比租賃門面房,這要便宜許多,由於客流巨大,大部分小攤攤主收入可觀。
八點:人來人往
十點:依舊火爆
晚上十點,有些人已經睡了,但夜市仍然十分火爆。
零點:準備收攤
臨近零點,幾乎沒有多少顧客,有的商販已經開始收起頂棚,整理貨物,打包走人。
半夜:一片狼藉
凌晨1點,夜市已基本撤離,繁華褪去,留下的卻是一片狼藉。
一點:長夜開始
凌晨一點,人們多已進入夢鄉。即使是夜市,也已是一片安靜。城市的夜生活進入尾聲,有的人的夜晚才剛開始。
兩個月前,50多歲的保潔員李大媽從附近的臺東六路片區調到夜市片區工作。從此每天午夜1點她就準時來到這裡打掃商家、買家留下的包裝、飯盒、小吃等垃圾,一直到凌晨3點。
她說,夜市裡沒有空間擺放垃圾桶,於是人們只能把垃圾扔到地上。加上各種商品的包裝,打掃起來很費勁。
李大媽介紹,早上五點,還要用水衝一遍,不過那是另一批人了。說罷,繼續自己的工作。
當晚,那位李大媽問我為啥這麼晚還拍照,還不停地說,這麼晚拍你真行,不困嗎;我當時回答,我一會回去兩點多就睡了,而且我也就這一晚上熬個夜,但您是天天熬夜打掃衛生,而且得到三四點,您更行。
這是對誇獎的一種回應和不安,也是打心底的敬佩與心疼。睡著後的城市,有太多為白天乾淨、有序的城市環境而選擇不睡覺的人。他們的付出,我們看不到,但離不開。他們的勞動成果,我們享受著,也更應珍惜著。
以上就是臺東的夜市,既熱鬧又安靜,既繁華又悽涼,每天不停地重複著。
感謝關注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