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過年有個民俗順口溜: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帖倒酉。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今天二十六,我是在昨天二十五吃的燉豬肉,吃的舅舅家的殺豬菜,酸菜骨頭,血腸。我還微博直播了20分鐘,舅舅家養的56頭大肥豬,近距離看豬,發現這豬也是蠻可愛的,所以有人養豬當寵物就可以理解了。
經過多年的吃肉,吃骨頭,我發現骨頭中,並不是排骨最好吃,而是豬頸骨,因為豬脖子常動,全是肥瘦相間的細嫩肉,肉以不柴為美。
其實,沒有必要單獨挑起二十六吃豬肉這個話題,從漢語民俗來說,二十六確實是燉豬肉,我從小到大,聽到的就是這個順口溜。
但這也是以前的民俗,那時候,我們但能吃肉,基本是豬肉為主,以前過年,條件好的家庭,進入臘月就買肉了,在雪地裡安置一口大缸,這是天然的冰箱,豬肉放其中,每天割了一點吃,或燉或炒,那才是一個香。
還有就是,買來豬肉,必先割下肥膘,熬製成油,盛在罈子裡,置於鍋臺邊,現在實際基本沒有多少人這麼吃了,這就是葷油,米飯加葷油醬油,攪拌食之也是一個香。
其實,那時候,習慣吃豬肉,並不是不想吃牛羊肉,而是吃不起,那時候,牛羊肉很少的,很難在市場上買到,所以,就只能過年以豬雞魚為主的吃肉了。
而現在,幾乎什麼肉都可以隨便買了燉了,更有有的少數民族以牛羊肉為主,所以二十六,燉豬肉也好,燉牛肉也好,燉羊肉也好,或者折中燉年肉也好,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這事也沒有必要,非要統一說法,文化原本多元,飲食更是多元,所以也就沒有必要挑起這個話題,這背後也折射不出什麼潛規則,更沒什麼陰謀論。
二十六,現在實際並無什麼肉之爭,說白了,就是現在條件好了,這要感謝袁隆平老人,讓很多人有機會吃飽了撐的,所以,現在吃啥肉都不香了。其實,不是肉不香了,而是我們的口味刁了,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現在再糾纏這樣的小事,格局小了,小了。
讓我們一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