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是清潔、環保、安全的能源,公眾應形成『不懼核、不恐核』的正確心態。」
7月29日,在中核集團組織的2015年核科普公眾開放周的活動現場,中核四○四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劉德國,面向媒體記者和社會公眾代表表明了上述態度。
核專家王鍵,也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對公眾進行了核知識科普。
核輻射是指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傳送。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相當於-273.150C)以上,都會產生輻射,將能量向所有方向直線放射。「萬物生長所必需的陽光,其實也是一種輻射,是太陽向我們傳遞熱量的方式。」王鍵說。
那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輻射都來自哪些方面呢?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天然輻射無處不在,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體內都存在著輻射。」王健說,其實人類就是在天然輻射的環境中繁衍生息,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各種輻射。
第一個天然輻射源是宇宙射線,包括外層空間來的初級宇宙射線及它與大氣層中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次級宇宙射線第二個天然輻射源是土壤、巖石和飲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鉀-40、釷、鈾、鐳和氡等第三個來源是人體內部本身就含有的放射性核素鉀-40除了天然輻射外,還有人工輻射。常見的有做X射線檢查、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病、吸菸、看電視等。「做一次胸部透視,就會受到0.02毫希劑量的輻射,做一次CT受到的輻射劑量可達到1-10毫希。」王鍵說。
所有這些均表明,其實核一直和你在一起。
但這並不是說核輻射就對人體無害。
國際原子能機構研究結果表明:
人體如果短期受到低於100毫希的輻射,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我國的標準是,每人每年受到的輻射量應小於2.7毫希。」王鍵說。
因此,一直和核在一起的人,在樹立不懼核、不恐核觀念的同時,要掌握正確的核防護知識,「原則就是遠離不必要的放射源。確實無法避開時,可採取以下方法進行自我防護:距離防護,即離放射源越遠越好;屏蔽防護,即選取如混凝土、鐵或鉛等屏蔽材料做成屏蔽體遮擋放射源發出的射線;時間防護,即儘可能減少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王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