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百貨零售、美容美髮、休閒健身、美食餐飲等領域,預付消費早已司空見慣。但是,預付消費一旦和返利回報扯上關係,就得小心了。
近期,一些以「預付消費」為名進行集資的詐騙陷阱相繼被曝光,不法分子多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市民對此應提高警惕。
案 例
張某是河北省唐山市某連鎖超市的店長。2017年9月,張某藉助網絡、宣傳單、微信朋友圈等,公開宣傳該超市推出的充值返現活動,即消費者在該超市辦理預付卡並充值後,可享受一定比例的返款,充值越多返款越多,還可以免費領取禮品、免費旅遊,享受商品打折優惠等。
法院審理查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張某向社會吸收資金共計550餘萬元,集資款除支付前期部分返款外,均用於個人揮霍。至案發時,尚有380餘萬元不能歸還。2019年6月,唐山市古冶區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張某有期徒刑4年,並處罰金8萬元。
解 析
法院審理認為,張某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未經有關部門批准,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且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近年,在百貨零售、美容美髮、休閒健身等服務領域,「預付消費」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消費模式。這種先掏錢後消費的模式,由於法律法規方面尚未規範,消費周期較長,還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存在一定風險。
此類非法集資活動主要有以下特徵:通過傳單、廣告等途徑公開宣傳,不以真實消費為目的,假借辦理預付卡或「預付消費」等名義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向消費者返還資金並支付利息。
辨別此類非法集資活動,一是看「預付消費」金額有沒有超過正常消費額,如果要求一次性充值額遠遠超過消費額,就要特別當心;二是看有沒有承諾支付利息等回報,以承諾高額回報來吸引消費者的,就要提高警惕。
在此提醒廣大群眾,近年來,非法集資花樣不斷翻新,欺騙性越來越強,其常見手段主要包括承諾高額回報、編造虛假項目、以虛假宣傳造勢等。對手段多樣的非法集資行為要增強防範意識,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對所謂的「高額回報」「快速致富」項目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
[此文來源:河源發布,版權歸原作者,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