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以前,永安工農業生產落後,還是一個半自給性的村,人民貧窮,文化水平低,當時僅有三個半大學生和為數極少的高中生,絕大部份為文盲。在這種情況下,中西醫不發達是必然的。群眾搞迷信,治病主要靠道士、巫婆或香拜佛,求神保護,省會遷來後這種局面得到逐步改觀。
一、中醫中藥情況
抗日戰爭時期,永安的中醫中藥頗為興盛,不少外地中醫中藥人員來燕城就業謀生,開設中藥店。外地人員大都來自江西、閩西、福州、閩南等地。
中醫中藥是群眾較易接受的,在城關開業的就有十餘家中藥店,分布於市區幾條大街上。在西門街有江西人開設的三家,即餘欽民的公裕永藥房、何瑞珍的何永康藥房、李金泉的泉記藥房。在中華路的有江西人李福芳開的李永源藥店、胡浪泉開的胡泉記藥店、上杭人廖吉人開的吉人藥房。在中山路有江西人邱雲青等合夥開的永安堂藥房、胡俊壎開的胡同興藥店、甯桃芳開的聚隆藥房、永安人饒仲謀開的復元堂藥房。在西門街有江西人江錦春開的德大藥店。在大同路有江西人熊錦鴻開的裕昌房。抗戰結束後,復元堂遷往福州,江錦春與陶方生合創德記藥店,邱雲青與李子奮、志周等六人合開永安堂藥店。
永安十餘家中藥店,設師「坐堂」看病的有吉人藥房的廖吉人中醫,章人和藥店的章國華老中醫,復元堂藥店的饒維卿小兒科醫生,復春堂藥店的吳幼民中醫、李永源藥店的陳書穎中醫等。除上述醫生外,在社會上行醫看病的還有詩增、鄧志炎、嚴永禎、鄧漢宵、葉永雲等。
在永安農村開設中醫藥店的上坪有陳國璋,青水有鍾加典、鍾方步,曹遠溪源有李騰,安砂有嚴永大、李建民、饒幫福,羅坊橋頭有黃火乎,貢川有楊躍山、邱士明,西華有羅上查;,西洋有林標敖、林四敖等,吉山有劉家炳,汶州有楊文旺,小陶有朱上鴻,大陶有朱上裕。中醫中藥店比較普遍,農村藥店的藥大都由永安城區大中藥房提供,批零採購均不拘。當時,永安城裡的大藥房(店)存儲藥材較為豐富齊備,一般大藥房(店)儲有800多種藥材,小的藥店也儲有600餘種藥材,基本上能滿足當時城鄉群眾的求醫用藥。
二、西醫藥情況
抗日戰爭時期,永安的西醫藥店、診所也遍及於市區,在犧和路有何其傑開的協和診所、高惠英開的惠安診所。在新街有鄧道揚開的壽齡診所、鍾川如開的中孚藥行、張春林開的惠光診所、江瑞玉開的博仁診所、劉浚源開的威寧診所,在西門街有黃一飛的德和堂藥店,在東門有陸康診所,由其妻弟張光福開陸康診所於新街,在中華路有賴少逸、陳子強開的生康藥房,城區居民看病也很方便,解放後合併為聯合診所。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