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臺灣的「唐獎」,早把諾貝爾獎甩出幾條街了!

2021-02-15 臺灣論談

昨天(10月1日)傍晚,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兩位科學家: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上的貢獻。

 

昨天獲獎的兩位科學家

實際上,早在2014年,臺灣頒發首屆「唐獎」時,上述兩位科學家就獲得了「生技醫藥獎」,比昨天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早了整整4年!當時,兩位科學家獲得「唐獎」的原因是:分別發現CTLA-4與PD-1為免疫抑制因子,為癌症療法帶來重大突破,促使大家在免疫治療法上尋求新的契機。

2014年,馬英九為上述兩位獲獎者頒獎

 

小編的一位老朋友昨天感慨系之:臺灣對世界科技大方向的精銳判斷和卓越把握,讓人無法小覷。

 

臺灣的「唐獎」至今才舉辦三屆,竟成為諾貝獎的「前哨獎」,一時之間,「唐獎」又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什麼是「唐獎」?

 

唐獎(英語:Tang Prize),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梁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旨在發揚盛唐精神和中華文化。

 

唐獎設置了四大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每兩年一屆,首屆獲獎名單在2014年6月18日(唐朝開國日為6月18日)公布。

 唐獎的LOGO

唐獎被廣泛認為是臺灣「第一座真正的國際級大獎」,臺灣媒體則以「東方諾貝爾獎」期許之。

 

之所以被稱為「唐獎」,是因為「盛唐之世是東西方文明交會、政治經濟巔峰時期,唐人對世界展現的自信、兼容各文化的胸懷氣度」至今仍為人稱道,甚至可以說,至今無出其右!

 

尹衍梁是誰?

 

大陸人可能都不太熟悉他,但北大光華獎學金,以及後來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都是尹衍梁出資設立的,其設立宗旨是「光大中華文化」。

 

他旗下的公司可能也不太清楚,但你一定知道「大潤發超市」。這家超市就是尹衍梁在1996年成立的。

 

尹衍梁年幼時頑劣不堪,曾在感化院度過。上中學時與人打架,跑到數學老師那裡求救。數學老師認為他行俠仗義,為他包紮傷口後,沒有向學校告發。這位老師成為尹衍梁一生的導師:他是王金平。

 尹衍梁與恩師王金平

2011年,尹衍梁公司旗下的南山人壽,由外商成功轉型為本土企業。尹衍梁捐出了95%的財產30億元新臺幣,創設了氣度恢宏的「唐獎」!

尹衍梁(左)與中研院籤約設立唐獎

 

獎金居全球之冠!

 

2014年9月18日,在首屆唐獎名單公布3個月後,首屆頒獎典禮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馬英九為首屆「唐獎」得主頒獎。他當時肯定「唐獎」延續了諾貝爾獎的精神,期許弘揚中華文化,展現臺灣價值。

 2014年,馬英九與首屆唐獎得主合影

馬左右為昨天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左二為漢學獎得主餘英時,其書在大陸無法購買

如果以新臺幣計算,諾貝爾獎的獎金是3500萬元;邵逸夫獎的獎金是3700萬元;京都賞的獎金是1340萬元;「唐獎」獎金則創下全球最高紀錄:5000萬元——其中,4000萬元歸獲獎者個人所有,另外1000萬元由獲獎者進行後續研究,規定5年內使用完畢。

 

昨天,「唐獎」官網也發出新聞稿,向曾獲得「唐獎」、如今獲得諾貝爾獎的兩位科學家表達「恭賀」之意。

 

最後,小編只想問一句:大陸何時有「國際級大獎」呢?

今日視頻:

臺南展出清朝8位皇帝御匾

334年首次近距觀賞

臺南孔廟因為整修大成殿,臨時卸下八方御匾,並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之後展出。這是334年來,清朝8位皇帝的御匾首次近距離被觀賞。

八方御匾分別是: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道光「聖協時中」、鹹豐「德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

(時長1分鐘,來源:自由時報)

(微信公眾號:臺灣論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