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州被稱為「節日之州」,以眾多有特色的節日著稱,最近幾年,南澳州政府致力於將南澳打造成「教育之州」,可見教育在南澳人民心中的重要位置。
阿德萊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始於1836年,),雖然在澳洲乃至世界範圍內都不是引人注目的存在,但阿德萊德是澳大利亞名副其實的「諾貝爾獎之都」。
澳大利亞一共培養出12位優秀的諾貝爾獎得主,其中4位來自於阿德萊德,均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沒想到小小阿村還有這般成就!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191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爵士(191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霍華德·華特·弗洛裡男爵(194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羅賓•沃倫博士(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1915年與其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威廉·布拉格1862年出生於英國威格頓。1885年,威廉·布拉格被阿德萊德大學聘為數學物理教授,於1886年初正式上任。此前他的物理知識並不多,在阿德萊德他才大量學習物理知識。1907年,他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士。1908年底,他從阿德萊德大學辭職。他在阿德萊德大學的23年間,見證了其學生數的數倍增長,對阿德萊德大學理學院的發展也盡到了最大的貢獻。191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Studies in Radioactivity(《放射能研究》)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爵士,(英語: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的物理學家,他擁有澳大利亞和英國雙重國籍,因為發現了關於X射線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布拉格父子)
勞倫斯·布拉格1890年出生於阿德萊德。當時他的父親威廉·布拉格在阿德萊德大學當數學物理教授。勞倫斯·布拉格年少時便已表現出對科學和數學的興趣。他父親此前不久剛好了解到威廉·倫琴對X射線的最新研究,於是他使用X射線對勞倫斯·布拉格的手臂進行檢查。這成為澳大利亞有記載的首次在外科醫學中使用X射線。
勞倫斯·布拉格14歲時(1904)進入阿德萊德大學,學習數學、化學和物理,1908年畢業,大學畢業時18歲,真是一個天才!
(自行配音!!)
為了紀念這對父子在物理學領域的傑出成績,阿德萊德大學將一棟建築以該父子的名字命名,就是阿大學生最為熟悉的 The Braggs lecture theatre。
霍華德·華特·弗洛裡男爵(Howard Walter Florey, Baron Florey,1898年9月24日-1968年2月2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澳大利亞藥理學家,由於對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研究而與恩斯特·伯利斯·柴恩以及亞歷山大·弗萊明共同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弗洛裡的這一研究帶來了青黴素的大批量生產,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挽救了數百萬細菌感染患者,弗洛裡同樣引領了其它許多抗生素的研發工作。
霍華德·華特·弗洛裡男爵從1917年到1921年間,他在阿德萊德大學研讀醫學。1924年弗洛裡男爵在羅德獎學金的贊助下,取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1927年在劍橋大學獲得PhD學位。1965年到1968年間,他在澳洲國立大學擔任校監。
(阿大為他樹立了雕像)
羅賓•沃倫博士(Dr J Robin Warren) (1937- ),1961年,獲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碩士學位。1961年,供職於南澳大利亞伍德威爾市伊莉莎白皇后醫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1962年,成為阿德萊德醫學與獸醫學研究所註冊血液病學和臨床病理學醫師。羅賓•沃倫博士與巴裡•馬歇爾教授共同贏得了諾貝爾獎。2020年阿德萊德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有沒有阿大的小夥伴看到他?
約翰•埃克爾斯爵士(Sir John Eccles) (1903-1997)-- 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科洛夫(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1916-2002) -- 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伯納德•卡茨(Bernard Katz) (1911-2003) -- 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派屈克•懷特(Patrick White) (1912-1990) -- 1973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懷特的著名作品包括《男人之樹》、《暴風眼》。
約翰•康福思爵士(Sir John Cornforth) (1917- ) -- 197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彼得•查爾斯•多爾蒂教授(Professor Peter Charles Doherty) (1940- ) -- 1996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巴裡•馬歇爾教授(Professor Barry Marshall) (1953- ) --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爵士(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1899-1985) -- 196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阿德萊德為什麼會成為澳大利亞的「諾貝爾獎之都」?根本原因...
窮,偏僻!
當然不是!
阿德萊德成為「諾貝爾獎之都」的原因就是其較為發達的教育系統,除了耳熟能詳的三所公立大學以及三所海外大學的澳大利亞校區:
1. 阿德萊德大學建校於1874年,是澳大利亞教育史上第三悠久的大學,也是澳大利亞菁英大學集團 Group of Eight 的成員之一。
(阿德萊德大學)
2. 南澳大學於1991年由南澳大利亞理工學院和南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學院合併組成。
(南澳大學)
3. 弗林德斯大學是以英國探險家馬修·弗林德斯命名的,於1966年建校。
(弗林德斯大學)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 海因茨學院(Heinz College)澳大利亞校區(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ustralia)
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國防管理科技學院 (Cranfield University's Defence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能源礦產學院澳大利亞校區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s School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Australia)
私立學校,職業技術學校,青年學校等教育系統同樣為南澳以及阿德萊德的教育進行了有效的補充。
知名高中:
Marryatville High School
Glenunga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Unley High School
Norwood Morialta High School
Adelaide High School
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
女校:
Wilderness School
Walford Anglican School for Girls
Seymour College
St Aloysius College
Loreto college
Annesley College
St Peter's Collegiate Girls' School
男校:
St Peter's College
Prince Alfred College
Scotch College
Pembroke School
Pulteney Grammar School
Concordia College
Mercedes College
St John's Grammar School
King's Baptist Grammar School
Loreto College
Westminster School
Melrose Park School
這些院校機構組成了南澳州豐富的教育資源,這是阿德萊德不斷湧現知名學者,政客,培養出澳大利亞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基礎。不得不說,阿德萊德貢獻了澳洲1/3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一個學習深造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