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不同於往年的是,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這相當於759餘萬人民幣。實際上,諾貝爾的遺產最初只有約3100萬瑞典克朗,但發了100多年的獎,為何他的獎金還沒用完?
根據諾貝爾遺囑,其留下的3100萬克朗其實並不直接用作獎金,而是用於投資理財,其中每年90%的收益會用於評獎事宜。
在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為避免有風險的投資,基金會將資金完全投資於銀行存款和公債上。但是由於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50多年後基金會資產流失了將近60%。
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開始投資股市和不動產,股票牛市盛行以及房地產的大熱,使得諾貝爾基金快速增值,截至2019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市值已超過49億瑞典克朗,獎金數額隨著基金會的投資收益不斷變化,在1901年,諾貝爾獎最初的獎金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而到了2020年,其數額已達到1000萬克朗。
按照諾貝爾的意願,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應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從事研究。那麼面對巨額的獎金,獲獎者又是怎麼花的呢?
有報導稱,和平獎得主通常會把獎金捐給慈善機構;科學獎得主在得獎後,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講及會議,往往無暇顧及如何使用獎金;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願公開使用獎金的方法。
當然,也有獲獎者將獎金花在後續的科研上,或是選擇「買買買」,例如,英國細胞生物學家保羅·納斯在獲獎後決定買一臺高檔摩託車,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則把部分獎金用來升級他的帆船。
來源 | 創青春(ID:zgqncyxd)綜合整理自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新京報動新聞編輯 | 汪皺池(山東大學)、張超慧(江蘇科技大學)
校審 | 李愛昕(北京語言大學)
責編 | 蒲鑫源
值班編委 | 顏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