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南財快評:2.5億人被app拋棄?現代社會須兼容老人的生活方式
這兩天網絡流行2.5億人被app拋棄,主要是說有2.5億的中國老年人不會使用app。這個數字正確與否,以及背後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背景引起了輿論的嘆息,也有相關的討論。
筆者看到「2.5億人被app拋棄」這個標題時,不由得想起最近網上熱傳一段視頻:一位白髮老人乘公交車沒有拿出手機無法掃碼,不但公交司機聲稱須按規停車拒載,車上多名乘客還紛紛對這位老人惡言相向。最後,一面茫然的老人被民警帶下了車。
筆者猜測,該地公交在疫情期間估計是實行了乘客須先掃健康碼再乘車的規則。同時可以合理地推測該位老人大概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甚至就沒有手機。那麼此類事件的道理應該怎樣評?
毋庸絮言,老年群體面對著數字鴻溝,並且早在疫情出現前,類似的困境就已經在銀行ATM、醫院的掛號打單機以及各種政府部門的電話查詢系統上出現過了。那麼,有什麼經驗可供參考呢?在智慧型手機的電子支付模式出來之後,出現過很多老人用現金購物遭拒的案例。
有關部門曾為此強調,現金是法定貨幣,不得拒收。然而,到了疫情時期的特殊安排這類事情上,似乎就沒有很好的通用應對辦法為老年群體解困。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數月前,本報就討論過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在上網課時面對的數字鴻溝問題。我們提議過應該同時啟用門檻較低的教育電視頻道,以及加大力度為這些家庭送去智能設備。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各地的情況,中西部省份不少都使用了電視這個媒介,珠三角與長三角這些富裕地區則更多由地方財政或慈善基金捐出了智能設備。這都是很好的經驗,可以對老人在疫情時期的出行便利有何啟示嗎?筆者提一個建議,大多數城市都有老人公交優惠,用老人證乘車有折扣甚至免費,那麼是否有可能讓老人的健康信息跟老人證上的信息打通,刷一次就驗證兩項信息?值得留意的是,各地負責出老人證的老齡辦在2019年的機改後已經歸入了同時兼顧公衛信息的衛健委,這正好是一個不用跨部門解決的問題。
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是社會應該怎樣對待老一輩群體的生活習慣。在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中,我們經常會提及「生活方式」這個詞,維持一個國家或地區本地人的原有生活方式不變,經常是政策目標中的關鍵內容。然而,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生活方式」隱含了什麼意思。從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形成於青少年時期,到了工作年齡段後穩定下來,之後由於年紀大、學習能力下降,便很難再推倒重來。生活方式不變其實就確保人可以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常規形成穩定預期,覺得有把握。想一想,是不是有了這種把握,社會才可以有穩定有序?
但是科技在進步,新一代的生活方式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那麼應該怎樣處理代際之間的這種差異?可能很多人會有很多不同的回應方式,但是筆者認為原則應該是兼容關係,而絕不應允許粗暴的替代關係。就如電子支付的同時必須允計現金支付一樣。這不僅僅關於這一代老年群體的福祉,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正在給下一代人樹立榜樣。年輕一代會看在眼裡,待我們老去,依樣畫葫蘆地來招呼我們。如果到時用視網膜支付而閣下剛好白內障,那怎麼辦?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想盡辦法兼容他們習慣的社會常規,是我們在數字社會中應對老齡化的唯一選項。
(陳永傑 作者系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