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瑪麗醫院發現全球首宗由老鼠傳染人類的戊型肝炎個案。患者住在牛池灣彩雲邨,驗出只在老鼠身上發現的戊型肝炎病毒,估計可能是進食了受老鼠糞便汙染的食物而致病,目前情況穩定。
據報導,該名56歲男病人,原先患肝癌及慢性B型肝炎,去年5月在瑪麗醫院接受肝移植手術,手術後檢查顯示肝功能正常,留醫11日後出院。
該病人約兩個月後覆診時,發現肝酵素上升及肝功能異常,院方實時增加抗排斥藥劑量,但病人的肝功能持續轉差,更開始有肝炎跡象,醫院為病人進行甲型及B型肝炎測試都呈陰性反應。
醫院最後利用準確度更高的基因測試,證實他感染只曾在老鼠身上發現的「C物種戊型肝炎」病毒,病人服用肝炎藥物後,肝功能逐步回復正常,療程持續近七個月後,體內戊肝病毒才受控。
港大微生物學系研究團隊展開調查,排除病人因換肝受感染,因捐肝者血液樣本以至手術期間輸血的血包,都沒發現戊肝病毒。
男病人住在彩雲邨,他指附近垃圾房經常見到老鼠糞便,但單位內沒見過老鼠。研究人員在屋邨垃圾房收集老鼠糞便化驗,找不到戊肝病毒,於是擴大調查範圍,透過食環署取得過往同區捕獲老鼠的內臟樣本,在一個2012年的樣本驗出戊肝病毒,與病人感染的病毒基因相似度逾九成,推論病人是受住所附近老鼠感染,是全球首宗個案。
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儘管病毒的傳播途徑尚不明確,但是我們推斷他是吃了被老鼠糞便汙染的食物所致。」
有參與研究的醫護人員指,健康的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情一般較輕微,但曾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力較弱的病人,感染後有機會引發急性肝衰竭。
目前未肯定病人如何受老鼠傳染,估計有機會是曾進食受老鼠糞便汙染的食物,認為政府有必要監測本港老鼠是否普遍帶有這種病毒,並要加強全港性滅鼠及清潔工作。
資料顯示,戊型肝炎是一種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主要是透過口糞途徑,飲用遭到糞便汙染的食水而傳播。其他傳播途徑包括食用來自受感染動物而未經煮熟的肉或肉類產品、透過輸入受感染的血液製品、由孕婦傳給胎兒。
戊型肝炎的潛伏期從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後2至10星期不等,平均為5至6星期,初時會出現發燒、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部疼痛、瘙癢、皮疹、或關節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