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事件:一位老人沒有帶錢上公車,而公車司機遵守公司的規定,讓老人下車。這時車上的小夥子站起身對著司機吼著:「這麼大歲數的老人,既然不讓上車。」司機只是平淡地回應了一句「那你怎麼不幫老人交公車錢呢?」話音剛落,小夥子就靜了,做回了座位。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司機在自己的口袋中掏出了兩張一元,輕輕地投進了箱子,並讓老人找位子坐下。
看到這裡,你是否會覺得這位司機太矛盾了,前一句讓老人下車,後一秒又自掏腰包讓老人坐好。
其實司機的舉動值得我們深思,他是一位好的教育榜樣。司機不僅僅遵守了公司的規定,也給年輕人上了一課,最後還讓老奶奶安安穩穩的坐上了車。豈不美哉?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收穫的是成長
孔融讓梨,想必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或許你會認為這只是一個「梨」,沒有什麼好歌頌的。但是當你透過這件事情背後,去思考深層次的東西時,你會發現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要有多大的決心才會將屬於自己的東西贈與他人。如果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下,你是否願意呢?或許你的選擇是沉默。但是孔融卻毫不猶豫地將梨送了出去,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背後,有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如果當初孔融沒有讓出這個梨,也不會收穫時代歌頌的美名。如果孔融沒有讓出這個梨,或許大家只會認為她還是個孩子,不讓很正常不過。但是孔融用實際行動在詮釋著大人平日裡對她的教導,用行動在告訴其他的小夥伴,有好的東西我們可以互相分享,獨樂了不如眾樂樂,何樂而不為呢?
一包花生-種出的是孩子們的一片希望
在很久很久以前,條件較落魄,許多慈善家不會輕易資助他人。因此這對於希望小學來說,想要得到商人的資助簡直是難於上青天,但是正是這樣難於登天的事情,發生在了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身上。當老師遇到商人來學校時,向其請求援助,得到的卻是「你們缺少糧食,那就給你們一包花生吧。」一包花生能做什麼?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帶著孩子們將花生種了起來……
在老師和孩子們的細心呵護下,結出了許多花生。來年,當商人再次來到時,老師將花生交給商人,並說道「這是您當年的一包花生收穫的花生,謝謝您。」商人聽了馬上給小學送去了資助金。商人當年只是希望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幫助那些一遇到困難就尋求幫助的人,因此用一包花生回絕了老師。現在想想,老師的教育正是在用行動教會孩子們,要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要積極樂觀地解決所有的難題,要有信心有希望。正是老師的小小舉動,打動了商人,最終獲得了商人雪中送炭的相助。
亦師亦友-以身作則用行動來傳遞
在教育中,我們總是喜歡以大人的身份來對待孩子,我們總是把孩子當作長不大的孩子。但是其實這是錯誤的,為人父母亦或為人師長,我們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不懂道理,但是他們卻看得懂行為舉止,孩童時期最容易學習模仿身邊的大人,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一這點,總是覺得是孩子的不對,卻從未從自身檢討。有樣學樣在還不會分辨是非對錯時,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是以身作則,對自己有要求,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去學習你身上的優良品質,去模仿你的生活小細節,給孩子營造一個優質的環境,成為孩子學習成長的榜樣。
如果不是雛鷹的勇敢堅定,怎能翱翔於穹頂之上?如果不是小河的涓涓細流,怎能擁抱奔騰的海洋?如果不是小草的生生不息,怎能探索地底的奧秘?……正是因為它們的行動,讓它們擁有了改變的可能,擁有了美好的一切,自然界尚且如此,作為唯一有思考能力的人類,我們更加應該去學習,去行動,去改變!
如果你不去行動,用行動去以身作則,用行動去感化孩子,怎能強行要求孩子懂事聽話呢?行動起來吧!當你行動起來時,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跟孩子一起成長,跟孩子一起遇見更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