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其實在 2017 年帝吧出徵 FB 之前,作為「反粉絲」存在的帝吧已經有過很多年出徵其他明星貼吧進行「爆吧」的傳統,這兩句口號第一次為人所知應該來自 2010 年帝吧發起的聯合出擊 Super Junior 吧的「69 聖戰」。
[2] 這種行為也被稱之為「洗版」。洗版和爆吧都是通過短時間內集中發貼,幹擾原網站發表內容的手段,最早起源於網絡聊天室。是網絡上各亞文化網絡社群之間相互攻擊的手段之一。
[3]見《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帝吧出徵與網絡民族主義」專題。
[4]香港的端傳媒在這一問題上發表了一組質量頗高的思想評論,見 https:/ /theinitium. com 的「小粉紅學」專題。
[5][17][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葉江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年版,第10 頁,第29 -34 頁、81 -89 頁。
[6] [英]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韓紅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年版,第1-2 頁。[英]埃裡·凱杜裡:《民族主義》,張明明譯,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頁。
[7][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3 年版,第134-158頁。
[8] Craig Calhoun. Nationalis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9]Lucian W. Pye. How China’s Nationalism was Shangaied.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29 (Jan. ),1993.
[10] 參見[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葉江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6 年版;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1] 參見[澳]費約翰:《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李恭忠等譯,三聯書店 2004 年版。
[12] Zhao Suishe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5(1),2000.
[13]黃煜、李金銓:《90 年代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3 年第 50 期。
[14] 李慕瑾:《網絡民族主義掀開中國民族主義新篇章》,《國際先驅導報》,2003 年 9 月 23 日。
[15]閔大洪:《對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觀察、分析———以中日、中韓關係為對象》,《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09 年刊。
[16]Zheng Yongnian. 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 2000 年版。
[19][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3 年版,第 34 -56 頁。
[20][美]周紹明:《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何朝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9 -73 頁。
[21][美]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王憲明譯,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 -42 頁。
[22][英]羅傑·西爾弗斯通:《電視與日常生活》,陶慶梅,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英]戴維·莫利:《傳媒、科技與現代性》,郭大為等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潘忠黨:《「玩轉我的 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討新傳媒技術應用中的「中介化」和「馴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 4 期。
[23]參見[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學教程》,陳衛星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 年版。Friedrich A. Kittler,Discourse Networks,1800/
190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49]Xu Wu. Chinese Cyber Nationalism:Evolution,Characteristics,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Lexington Books,2007.
[25][35][55] 王喆:《「今晚我們都是帝吧人」:作為情感化遊戲的網絡民族主義》,《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
[26][美]利莫·士弗曼:《米姆》,餘渭深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郭小安、楊紹婷:《網絡民族主義運動中的米姆式傳播與共意動員》,《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當然,這種統一製作的不需再加工表情包是否可以等於士弗曼所說的「米姆」還值得討論。
[27]參見[英]雷蒙德·威廉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王爾勃、周莉譯,河南大學出[28]林品:《李毅吧的興起:「帝吧亞文化」及其逆襲》,澎湃新聞,http:/ /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423625。
[29]反粉絲是由對某個藝人極度討厭的人組成的群體,用各種手段攻擊藝人及其粉絲,可看作粉絲的對立面。
[30][44][47]王洪喆、李思閩、吳靖:《從「迷妹」到「小粉紅」:新媒介商業文化環境下的國族身份生產和動員機制研究》,《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
[31][37][61]Fengshangyue:《親自參加兩岸 Facebook「表情包大戰」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品玩,http:/ /www. pingwest. com/fighting - with
- fun。
[32][56][62]嚴薔:《愛國小粉紅、粉絲戰爭,與天朝主義賽博格》,端傳媒,https:/ /theinitium. com/article/20160722 - opinion - yanqiang - pink -
cyborg/。
[33][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葉江譯,上海世紀集團 2006 年版,第 32 頁。[英]溫迪·J·達比:《風景與
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張箭飛、趙紅英譯,譯林出版社 2011 年版。
[34] William Stephenson,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劉海龍:《傳播遊戲理論再思考》,《新聞學論集》(第 20 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36] 馬前卒:《如何評價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徵」Facebook?》,知乎,https:/ /www. zhihu. com/question/39663757。
[38] Howard Rheingold. Smart Mobs: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Perseus Publishing,2003.
[39]參見[美]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的力量》,胡泳、沈滿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40]據嚴薔觀察,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晉江文學論壇中的「網友留言區」。見嚴薔:《愛國小粉紅、粉絲戰爭,與天朝主義賽博格》,端傳媒,
https:/ /theinitium. com/article/20160722 - opinion - yanqiang - pink - cyborg/。
[41]中國社科院 2016 年底發表的《社會藍皮書:2017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將「小粉紅」定義為「網絡愛國青年」,這顯然擴大了其範圍。然而在人口統計的操作定義中,該研究又把小粉紅定義為「凝聚在一批共青團系統官方微博周圍」的微博使用者,這顯然又誤解甚至縮小了其範圍。
[42] Umut zkirimli. Theories of Nation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p. 175.
[43] Cornel Sandvoss. Fans:The Mirror of Consumption. Oxford:Polity Press. 2005.
[45] 安帛:《中國「限韓令」何以奏效? 粉絲文化重塑愛國主義》,端傳媒,https:/ /theinitium. com/article/20160817 - opinion - anbo - kore-
anstars/。
[46] Mark B. Salter.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of Video Games:Diplomacy,Civilization,America's Army and Grand Theft Auto IV. Geopolitics,
16. 2. 2011.
[48] 參見[美]簡·麥戈尼塔爾:《遊戲改變世界:遊戲化如何讓現實變得更美好》,閭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50] Evan Osnos. Age of Ambition:Chasing Fortune,Truth,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4.
[51] 參見[美]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52] hansey:《兩岸 Facebook「表情包大戰」,沒想到爆紅的竟然是另外一個神回復的臺灣萌妹子?》,品玩,http:/ /www. pingwest. com/star
- iset - is - not - setnews。
[53][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3 年版,第 195 - 202 頁。
Craig Calhoun. Nationalis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p. 12 -18。
[54]劉國強:《作為儀式互動的網絡空間集體行動》,《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
[57][英]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史安斌主譯,新華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6 頁。
[58] 楊國斌:《英雄的民族主義粉絲》,《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
[59 ]D. W. Winnicott.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A Study of the First Not - 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
cho - Analysis,34,1953.
[60]Zhou Yongming. 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Telegraphy,the Internet,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Stanford:Stand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