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s Brubaker: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關係 | 政觀編譯

2021-02-28 政文觀止Poliview

無論當代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有多曖昧,針對這兩種現象的研究無疑有著截然不同的起源。

一方面,對於民族主義的學術探討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大批的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開始討論民族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安東尼·史密斯、厄內斯特·蓋爾納、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霍伯斯·鮑姆等大家紛紛湧現。而到了二十世紀末,以民族主義為議題的期刊、會議和學術團體已經蔚然成風。

另一方面,大寫P的民粹主義(Populism)一開始被視為美國早期農民運動和俄國「民粹派」的專用名詞。20世紀50年代後來才出現了小寫p的民粹主義(populism)用法。此後,民粹主義的文獻開始成倍地增長。而這一概念的複雜和混亂也很早就初現端倪,甚至倫敦政經學院在1967年專門召開了「定義民粹主義」的研討會。隨後民粹主義又進入了區域研究的範式中,並常常被用於解釋拉丁美洲的政治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的民粹主義從未被賦予像民族主義那麼崇高的理論地位。在很多理論家眼中,民族主義就是近代歷史的載體,幾乎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都與之相關。民族主義是屬於我們時代的合法性原則,也是一種推動歷史的社會經濟建構、政治文化認同和共同體理想。與之相對的是,民粹主義往往被視為反應性的、偶發的、病態的、邊緣的政治現象,過去最重視民粹主義的學者也只會將其視為民主的影子。

隨著各自研究的推進,兩種發展趨向使得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開始糾纏起來。首先,有關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研究都開始背離現代化理論框架。越來越多的學者都將視野從宏觀理論轉向特定時空中的具體問題,而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都被視為在政治發展中普遍存在而又值得關注的因素。這奠定了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對話基礎。

第二種發展趨向則是文化/話語研究而非結構研究的流行。這使得很多學者開始關注政黨、意識形態、選舉與投票。在這種範式下,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擺脫了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因此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和可比性。

相關焦點

  • 國際關係| 法意編譯:揚·維爾納·米勒:民粹主義:反精英還是反多元主義?
    作者認為,應對民粹主義這樣的高度排外的身份政治,不能將其政策反用在他們身上。歐洲將民粹主義者關在電視辯論之外的作法是錯誤的,這只是給民粹主義「精英毫無同情心且根本不了解普通民主的日常生活」的理論增加了證據。與民粹主義者對話也不是向民粹主義者一樣說話,民粹主義者提出的問題也可以被嚴肅對待。
  • 【特別推薦】劉海龍 | 像愛護愛豆一樣愛國:新媒體與「粉絲民族主義」的誕生
    洗版和爆吧都是通過短時間內集中發貼,幹擾原網站發表內容的手段,最早起源於網絡聊天室。是網絡上各亞文化網絡社群之間相互攻擊的手段之一。[3]見《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 11 期「帝吧出徵與網絡民族主義」專題。[4]香港的端傳媒在這一問題上發表了一組質量頗高的思想評論,見 https:/ /theinitium. com 的「小粉紅學」專題。
  • 面對歐洲大陸崛起的右翼民粹主義,歐盟的未來何在?
    歐洲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但它也是世界大戰和屠殺的製造者。歐洲在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後,逐步走向融合。但如今,歐盟經濟復甦乏力、右翼民粹主義崛起、難民洶湧而至、社會模式難以為繼,都使得歐盟暗流湧動,仿佛處在暴風雨前夜。安東尼·吉登斯認為,一個四分五裂的歐洲,在國際舞臺上是沒有多少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的。
  • 村山宏:極端民族主義只會讓本國「四面八方都只剩下敵人」
    按:現在關心國際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對於複雜的問題,網絡上有許多激烈的聲音,不少是立場先行,很明顯的一個立場就是舉起民族主義這面大旗
  • 「愛恨關係——美國對日本和中國的不同看法」
    美國《外交學者》1月20日文章,原題:愛恨關係——美國對日本和中國的不同看法二戰結束以來,除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被視為威脅,美國公眾總體上對日本的文化、政治和社會保持高度正面看法。而他們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這反過來削弱了對北京的信任,同時對東京給予了不應有的信任——這對地區穩定是不利的。
  • 《軍艦島》: 虛構的民族主義高歌
    文/夢裡詩書  不惜以篡改歷史來煽情的做法,使《軍艦島》作為一部韓國電影,雖然乍看好似有著充沛的情感,但在那生拼硬湊的民族主旋律下,雜亂的支線和剪輯
  • 看看莫迪對中國APP大開殺戮的卡通片,這樣的民族主義該有多畸形!
    印度媒體做出這樣的視頻,該是多麼畸形、極端的民族主義裂變所致。 老胡作為一個媒體人,以中國人的善良之心,甚至高度懷疑這是《今日印度》故意在黑莫迪總理,對他的政策搞針對中國APP的大屠殺表達不滿。因為那些APP都是以符合當地法律和行業規則的方式進入印度的,它們對推動印度網際網路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 印度全國抗議現暴力化趨勢 莫迪「印度教民族主義」遭批
    報導稱,更多的城市21日開始爆發抗議活動,包括南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和東部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印度首都新德裡預計也會再次出現人群聚集。   印度北方邦警方發言人希裡什·錢德拉說,20日有10人中彈身亡。他說:「他們全部是中彈而死。我們正在調查其他情況。」
  • 緬甸政黨輪替不會損害中緬關係
    儘管公布選舉的正式結果尚需時日,但民盟獲勝大局已定,緬甸即將迎來該國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政黨輪替。   在緬甸這樣經濟基礎薄弱、軍人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國家裡,早期政黨輪替經常伴隨重重困難和風險。到目前為止,執政黨和軍方對反對黨獲勝的反應都很溫和,這已經難能可貴。當然,獲得整個國家體系的實際配合,比得到幾句公開的承諾要複雜得多。
  • 美媒:川普的彌天大謊為什麼騙得那麼多美國人深信不疑 民粹主義...
    近年來,對欺騙心甘情願乃至興高採烈的接受,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政治的一種驅動力,尤其是在匈牙利、波蘭、土耳其和菲律賓這些由民粹主義領導人統治的國家,他們都善於修剪事實或是直接捏造。2018年成為斯洛維尼亞——梅拉尼婭·川普(Melania Trump)的原籍國——總理的右翼民粹主義者亞內茲·揚沙(Janetz Jansa)很快就接受了川普聲稱自己贏得大選的謊言。
  • 遊戲中的連續:中國網路遊戲產業發展中的全球化、區域化和國家角色(節選)
    通過中國網路遊戲產業的獨特發展,文章闡述了全球化現象是全球、區域、國家和本土政治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中國的東亞鄰國韓國的成功,已經成為中國為國內市場開發網路遊戲的榜樣,並延伸到更廣闊的世界市場發展中。文章試圖通過新技術民族主義的概念來理解這一現象。結果再次證實,在中國語境下,政府使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理念、遊戲情節等來宣揚民族主義。
  • 【研究方法】國際關係中的網絡分析 | 國政學人 第334期
    Miles Kahler , 華盛頓特區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治理高級研究員,美國大學國際服務學院特聘教授,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太平洋國際關係教授、政治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治理、國際貨幣、金融合作、亞太地區主義。Alexander H. Montgomery, 裡德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曾任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事務研究員。
  • 足球與國際關係研究的一些資料
    不過體育與國際關係是我的研究領域之一,所以附帶地也看到過一些資料,在世界盃來臨之際整理一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二、Pascal Boniface, Football as a factor (and a reflexion)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ttp://www.sciencespo.fr/ceri/sites/sciencespo.fr.ceri/files/artpb.pdf),作者是法國國際關係學者,以地緣政治和巴以問題為主,也專擅體育尤其是足球的地緣政治學
  • 新聞編譯|俄羅斯將採用新國際區號!
    目前,在俄羅斯境內撥打本國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要加撥「8」,而在境外撥打俄羅斯國內電話要加撥「8-10」。
  • 吉爾吉斯斯坦曬朋友圈 扎帕羅夫如此排序大國關係!
    【原標題】扎帕羅夫將與哪些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