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湯圓是深夜犒賞胃部的不二首選。
但不一定要是家常自做的,容易粗糙不講究,且少了那股,在清冽夜露中圈握熱碗,啜一口甜湯的溫存。
我媽弄湯圓就不很精緻,爐架水鍋燒滾,紅糖打底上色,把添水和好的糯米粉捏吧捏吧,就一顆顆湯圓丟進去煮到漂起來。
她頂多願意加點酒釀補上醇遠的味道,要讓他再在湯圓裡裹餡兒,那得看有沒有現成的料兒。
退一萬步說,她即使有芝麻餡兒,包出來的物件也大小比例失調,或者脹破皮面染一處黑湯。
羅甸街面上排得上號的甜酒攤,這方面是不會失誤的。
那種真正的老字號,支一頂大紅傘,傘下掛黃燈泡,煤爐燒一鍋水,飄著霧白霧白的蒸汽,咕嘟嘟像憋著勁的牛犢。
此時雲遮霧繞的攤主皆氣定神閒,舀半勺芝麻摁進面坨裡,用雙手掌心揉成圓,一顆、兩顆……,碼好一列、兩列……。
看到數目夠了,揭開鍋蓋略扇扇,就手拈送湯圓下水完,在另一邊抽出一個小奶鍋開始熬紅糖酒釀。
這時候你一定要申請加一個雞蛋,沿邊磕進鍋裡,紅糖水混著酒釀的醇厚、鑽進蛋液裡凝固成型,飄幾縷蛋花張燈結彩似的,好迎娶另一鍋出嫁來的圓子家。
我念書的時候捨不得掏5塊錢買甜酒攤上的湯圓,覺得不值得開銷買它,可見我媽的手藝對我影響之深。
直到偶爾和同學們在凜冬火爐邊捧碗,勺一顆圓子咬了吃,芝麻餡流得滿嘴甜香,酒釀殿後襯著紅糖水,一瞬間打開味蕾秘藏。
羅甸我吃過最好的甜酒湯圓在老車站大門口,後來,農貿市場也有一家味道香。
但今年初四那天在縣城,從農貿市場走到老車站往上,也沒有尋見。
湯圓團圓,手藝不俗的阿姨們可能正在家燒碗夜宵,犒勞一年四季操勞的五臟六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