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生
我要記錄的是夜市的故事,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夜市人生。而每個人,也許都曾路過它們。
廣西南寧的中山路夜市,在全國一溜兒以中山路命名的街道中也不算排名靠後。夜市的人,通常來自五湖四海。靠著早期夜市的五六個攤子買房置地的不在少數,很多攤主為了供兒子女兒讀研究生,全年無休,起早貪黑,一雙手拿出來黑黝粗糙,被油煙燻得少了光澤。也有嗜好賭博的女攤主,一晚輸掉100萬,兩年間靠著攤鋪的生意又給還上。市井氣很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樣的地方,算不上城市的門面,可是每個市民想起它,又覺得很有滋味。
最開始熟悉夜市,總是在大學。在天津讀書,因為校園搬遷大學城,遠離市區,於是在西門和南門附近發展出一條夜市。一到夏天,就是夜市的天下了,攤子從校門口擺起,一直到天橋對面,形成了一個商業區。服飾區,日用區,當然最多的是餐飲小吃。下午五點,你就很難擠進去了。而一旦進去了,你通常要過很久才能走出來。狹窄的過道,兩排是什麼呢?烤肉,壽司,炒飯,麻辣燙,串串,涼拌菜,至今依然記得每一幀畫面,都帶著店主費力的吆喝。四年間,幾乎每年夏天我都會陪同學過來幾次,印象最深的是一家紫菜包飯,傳統的蛋黃肉鬆味道。畢業四年,當我再回去,西門已經拆去。只剩下南門夜市,獨自繁華。
畢業後,有幾年在合肥。對這個城市的印象,竟然也有由夜市構成的部分。那時候,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大型商場,商場的經濟效益不好,店鋪面臨虧損。商場背面,發展出一個花市。而花市,到了夜間便是夜市,由無數的小吃攤支撐著此地的經濟。晚間,附近很多年輕人來此,當地流行羊湯,花甲粉,芙蓉卷饃,醬汁骨頭,炸年糕也是經常見到的。那時候,有男生帶室友在公寓樓下等我,一起來夜市轉一圈,也會點吃的。
後來在杭州,旅居過一段時間。去過兩次明德路夜市,這條夜市也被稱為「垃圾街」,因為一場火災,已經被拆了。那是16年,印象會很深刻。同去的有一對情侶,儘管很多年後,這對情侶分道揚鑣,但是當年他們卻給我留下了不少所謂愉快的記憶,這段記憶連帶著我自己後來的故事,便在時光裡漸漸變成另一番模樣。夜市的錫紙花甲和撐著小傘的冰淇淋,好像一直住在一扇窗戶背後。
19年,我獨自旅行,當天在晚上到的廈門。第一站是曾厝垵,超過我的想像,這兒已經發展成為大型的夜市。很熱鬧的小吃街道,擠滿了年輕人。很多的酒吧和紀念品店,水果奶茶呼之欲出,而美食小吃,那是要營業要半夜12點的。廈門同樣也有一條中山街,然而在我的體驗中,比起曾厝垵,美食指數下降了不少。
12年,五一假期我和朋友去濟南,傍晚時分的芙蓉街,人人摩肩接踵,那是濟南知名的夜市。再後來,有幾年夏天,我都會和家人去長沙,長沙小吃是很有名的,而且我確實也很喜歡。晚上的時候,遊客總會傾巢出動,大學附近會有很多的美食,雖然不是所謂的夜市風景,但是依然成為心中不忘的名片。
印象最深的夜市一定是臺灣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最知名的夜市。臺中的逢甲夜市位於逢甲大學附近,攤位雖然不及臺北的士林夜市多,但是也有很具特色的食物。大腸包小腸,生炒花枝等。最懷念的是高雄的旗津夜市,旗津島上很多海鮮,價格似乎很平易近人,比臺北的西門町和桃園夜市都要便宜。
很多年前,在一眾夜市裡,我只是匆匆過客,直到多年之後,當我依靠記憶,找尋曾經的滋味,發現原來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故事,曾在每個夜市上演著,各地儘管夜市不盡相同,但是夜晚都是相似的。忙碌一天,去夜市走走,仍然是很多人的選擇。看著人們喝完酒在馬路邊唱歌,哭泣,爭吵的百般醉態,像聽了一個又一個故事,那種不期而遇的歡喜。
也許,我已經喜歡上煙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