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晨報記者 王家欣
隨著普陀區「同心家園」的有序推進,在萬裡街道的大力支持下,香泉85弄小區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總體改造規劃基本完成,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怡人宜居。然而,小區畢竟已有20多年歷史,居民區的綠化養護並不盡人意,小區一些花壇、綠化帶出現了泥土外翻、樹木半枯萎狀態,影響了整體美觀,甚至還造成佔率、在綠化地上堆雜物的現象。
前期的「大刀闊斧」,更需要後期的「精細雕琢」。一塊塊大小各異的公共空間到底應該如何規劃設計?香泉居民區黨總支通過引進第三方和部分居民前期的實踐,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打造居民自治的微花園。
「居民自治的微花園,包含了許多因素。我們也是通過實地走訪、參觀已有成效的小區,再通過居民試點,第三方教學、評估等方式,最終得出的方案。」香泉居民區業委會負責人說道。
據了解,香泉居民區物業綠化經費不充裕,大部分的經費主要還是投入於對老舊公共設施維修上。此外,部分居民對於環境綠化的意識還存在不足,仍出現隨意丟棄垃圾、公共空間隨意置放物品等不文明行為。在黨總支的指導、居委會的牽頭下,業委會多次與業主、物業協商,希望通過打造居民自治的微花園,改善小區總體面貌,消除部分綠化「空白」,提高居民維護、愛護綠化的意識,提升自治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為此,業委會還制定了《香泉小區綠化管理實施細則————微空間改造補充協定》,對有意向對樓道門口公共部位、荒廢雜亂綠地進行改造的業主規範細則,例如:綠化改造以共享為原則,嚴禁設置高於60CM的欄杆;公共綠化區域禁止種菜; 一樓業主自費改造北面公共綠地,需要徵得本樓道所有戶業主同意等等。「我們必須和業主明確,這是公家花園,不是自留地,也不是私家花園。有意向自費改造家門口公共用地的業主,必須受到業委會和居民的雙重監督。」香泉居民區業委會負責人解釋道。
據悉,香泉居民區自治微花園項目的三塊綠地美化初見成效。未來,香泉居民區業委會將對改造的綠地統一掛銘牌,並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居民參與進來,把香泉小區打扮成「開窗可見綠,出門聞花香」的花園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