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採用雙語或多語(本國語、英語及其它語言)播報站臺,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的顯著標誌。
近日,俄羅斯加裡寧格勒市一位名叫尤裡的男子給市政府寫信,要求叫停公交車上的英語廣播。
原因很簡單:嘰裡呱啦的英語廣播激怒了市民乘客——我們是俄羅斯人,乘坐的是俄羅斯公交車,幹嘛要費耳朵去聽英語播報站名?
尤裡主張,應該在了國內任何場所都使用國家語言(俄語),公交車內當然也不例外。而且,語言作為一個民族的本質屬性,其純潔性應該得到保護。
「縱觀歷史,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只有語言和文字。一千年前,俄羅斯人身披鎧甲,持矛策馬,如今那種生活方式蕩然無存,但是語言和文字仍保留到了今天。」尤裡說。
他認為,英語的「入侵」,是西方冷戰的一部分,對俄語的地位是一種毀滅性打擊。
針對尤裡的投訴,加裡寧格勒市政府給出了書面回復,稱加裡寧格勒是旅遊中心城市,考慮到旅遊業的發展,市區公交車內採用了俄語和英語雙語報站。
對於官方的解釋,尤裡依然不依不饒。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來加裡寧格勒的國外遊客寥寥無幾。對近乎100%的公交乘客而言,這些英語廣播毫無裨益,純屬噪音擾民。
這個話題引起了俄羅斯網民的廣泛熱議。網民阿莉娜說,尤裡做得對,「我們不是生活在英國國家,將來難道還要用漢語來廣播嗎?」。
網民亞歷山大提醒說,首都莫斯科很多地方(包括機場和火車站)早就開始使用漢語,一些指示牌也標註上了漢語,而「遠東也早已不是俄羅斯了」。
但更多的網民則認為,尤裡純粹是上綱上線,小題大做。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合採用多語言廣播和告示,是國際化都市的通行做法,也是一個城市對外友好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沒有必要上升到語言入侵、文化冷戰的政治高度。(作者:劉聖任)
打賞,或者給我好看,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