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不久的「2016首屆滬臺英語專業大學生講辯交流賽」上,來自臺灣的4所知名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和上海5所著名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英語專業大學生同臺演講和辯論。這既是一次英語能力的比拼,更是滬臺大學生相互學習,加強交流的機會,對於他們而言是一次難忘的體驗。而東吳大學的彭琪婕同學回到臺灣後在第一時間就寫了一篇自己的感想文。文中談到自己如何成長為一個講辯者,也談到了在上海那幾天的比賽和生活。我們來聽聽她的聲音。文末我們還附上了在本次交流賽中預選賽演講部分成績突出的三位臺灣選手的視頻。非常精彩,不可錯過。
一年前的今天,我正為第一次參加學校舉辦的英語演講比賽賣力練習著;而此刻,我卻以一個不同的身分、一個身經百戰的選手身分寫下這樣的經驗,細數這些日子的酸甜。
東吳大學參賽的三位選手和他們的老師
回首這一年,打從在得知我與隊友獲得赴復旦大學比賽資格後,除了感到榮幸,身上同時也感覺揹負了一種「代表東吳」的使命感。因為從此,我與隊友們之間不再分妳我,而是個學習共同體。我們所被交付的不再只是自我期許,更是學校與教授的冀望。受到這樣強烈使命感的驅使下,即使在繁忙的課業中,我們三人仍堅持每週出席固定的練習與訓練。三個素昧平生、沒有交集的同學就在這樣的堅持下,彼此在點滴摸索中學習、培養出屬於我們的小默契。
三位辯手在積極備戰中
訓練過程面對的困難比想像中難以應付。初次接觸英語辯論的我們,對比賽規則、模式的進行,心中總存著一百個問號。對於辯論,或許我們就只像張白紙一樣,但我們並不畏懼。因為只要肯努力下工夫,即使一張白紙也能成就出一幅美麗的畫作的! 一路走來,沒有人喊要放棄;而是一步一腳印穩穩地走、紮實的學。另一方面,定題演講的講稿也幾經波折:經歷三次的改朝換代、歷時整整半年22次修正,終於漸漸修出雛形的。不可否認這些過程確實辛苦,但為了那得來不易的機會,我知道我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也深信一切的努力會是值得的。
東吳大學邱琬婕,李孟安和彭琪婕同學(從左至右)在復旦大學
隨著比賽日子一天天逼近,儘管做足了萬全準備,心裡不免還是有些緊張。賽前受邀出席的臺大友誼賽,就像是為我們打一劑強心針似的,訓練我們在與各方好手切磋時臨危不亂的展現自己、展現我們團隊的默契。到了上海我們也延續這樣的精神,全力以赴。雖說這是場比賽,但它的目的卻不是在廝殺;而是奠定在友誼基礎上的良性交流。復旦大學這次提供了我們一個絕佳的舞臺,讓每位選手能在臺上帶領著大家一窺我們最想居住的時空背景;也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創造「文學、文化、傳承」的交流管道。這管道促使同為中文母語使用者的我們,用英文把自己的想法組織、包裝後分享給他人,再將他人的理念消化吸收後作為滋長我們的養分。聽著每位選手分享他們看法時,浮現在我腦海的不是他們可能獲得的分數,而是彷彿我真的看見了、也身歷其境在他們分享的國度中。從中國唐代穿越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參與了女權運動、和改革政府政策‧‧‧‧‧‧。我知道自己來參加的是場比賽,但我計較的從來不是分數或名次;而是評審的回饋、其他參賽者們的想法、以及他們是如何詮釋相同題目的。
部分參賽的滬臺同學合影
回首這一年,謝謝一路鼓勵、支持、和陪伴我們的各位! 謝謝你們用這場講辯交流賽的形式提醒我們:「世上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是用肉眼看不見,而是要用心去體會的。」謝謝這次的機會與試煉,讓我成為更進步的自己;也謝謝緣分讓我遇到比賽中所有優秀的選手,謝謝你們費盡心血、用心推砌而成這些動人的演講、辯論。謝謝你們,賦予這場名為比賽,實為交流的盛會更具意義!
東吳大學李孟安的演講視頻
臺灣大學沈欣雅的演講視頻
政治大學謝梓建的演講視頻
更多關於辯論和演講視頻及文章,請點擊本公號主頁下的"說客坊",或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