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自述:我是如何成長為英文講辯者的

2021-02-20 復旦外語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2016首屆滬臺英語專業大學生講辯交流賽」上,來自臺灣的4所知名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和上海5所著名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英語專業大學生同臺演講和辯論。這既是一次英語能力的比拼,更是滬臺大學生相互學習,加強交流的機會,對於他們而言是一次難忘的體驗。而東吳大學的彭琪婕同學回到臺灣後在第一時間就寫了一篇自己的感想文。文中談到自己如何成長為一個講辯者,也談到了在上海那幾天的比賽和生活。我們來聽聽她的聲音。文末我們還附上了在本次交流賽中預選賽演講部分成績突出的三位臺灣選手的視頻。非常精彩,不可錯過。

一年前的今天,我正為第一次參加學校舉辦的英語演講比賽賣力練習著;而此刻,我卻以一個不同的身分、一個身經百戰的選手身分寫下這樣的經驗,細數這些日子的酸甜。

 

東吳大學參賽的三位選手和他們的老師

回首這一年,打從在得知我與隊友獲得赴復旦大學比賽資格後,除了感到榮幸,身上同時也感覺揹負了一種「代表東吳」的使命感。因為從此,我與隊友們之間不再分妳我,而是個學習共同體。我們所被交付的不再只是自我期許,更是學校與教授的冀望。受到這樣強烈使命感的驅使下,即使在繁忙的課業中,我們三人仍堅持每週出席固定的練習與訓練。三個素昧平生、沒有交集的同學就在這樣的堅持下,彼此在點滴摸索中學習、培養出屬於我們的小默契。


三位辯手在積極備戰中

訓練過程面對的困難比想像中難以應付。初次接觸英語辯論的我們,對比賽規則、模式的進行,心中總存著一百個問號。對於辯論,或許我們就只像張白紙一樣,但我們並不畏懼。因為只要肯努力下工夫,即使一張白紙也能成就出一幅美麗的畫作的! 一路走來,沒有人喊要放棄;而是一步一腳印穩穩地走、紮實的學。另一方面,定題演講的講稿也幾經波折:經歷三次的改朝換代、歷時整整半年22次修正,終於漸漸修出雛形的。不可否認這些過程確實辛苦,但為了那得來不易的機會,我知道我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也深信一切的努力會是值得的。

 

東吳大學邱琬婕,李孟安和彭琪婕同學(從左至右)在復旦大學

隨著比賽日子一天天逼近,儘管做足了萬全準備,心裡不免還是有些緊張。賽前受邀出席的臺大友誼賽,就像是為我們打一劑強心針似的,訓練我們在與各方好手切磋時臨危不亂的展現自己、展現我們團隊的默契。到了上海我們也延續這樣的精神,全力以赴。雖說這是場比賽,但它的目的卻不是在廝殺;而是奠定在友誼基礎上的良性交流。復旦大學這次提供了我們一個絕佳的舞臺,讓每位選手能在臺上帶領著大家一窺我們最想居住的時空背景;也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創造「文學、文化、傳承」的交流管道。這管道促使同為中文母語使用者的我們,用英文把自己的想法組織、包裝後分享給他人,再將他人的理念消化吸收後作為滋長我們的養分。聽著每位選手分享他們看法時,浮現在我腦海的不是他們可能獲得的分數,而是彷彿我真的看見了、也身歷其境在他們分享的國度中。從中國唐代穿越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參與了女權運動、和改革政府政策‧‧‧‧‧‧。我知道自己來參加的是場比賽,但我計較的從來不是分數或名次;而是評審的回饋、其他參賽者們的想法、以及他們是如何詮釋相同題目的。


部分參賽的滬臺同學合影

回首這一年,謝謝一路鼓勵、支持、和陪伴我們的各位! 謝謝你們用這場講辯交流賽的形式提醒我們:「世上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是用肉眼看不見,而是要用心去體會的。」謝謝這次的機會與試煉,讓我成為更進步的自己;也謝謝緣分讓我遇到比賽中所有優秀的選手,謝謝你們費盡心血、用心推砌而成這些動人的演講、辯論。謝謝你們,賦予這場名為比賽,實為交流的盛會更具意義!

東吳大學李孟安的演講視頻


臺灣大學沈欣雅的演講視頻


政治大學謝梓建的演講視頻


更多關於辯論和演講視頻及文章,請點擊本公號主頁下的"說客坊",或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縝密邏輯、流暢英語、激情辯論:華附學子終獲「我是廣州對外交流小使者」英文辯論賽桂冠及最佳辯手!
    「我是廣州對外交流小使者」英文辯論賽總決賽圓滿舉行晉級總決賽的4支隊伍圍繞「人工智慧的危險性意味著它不應該被進一步發展(The dange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an it should not be developed further)」和 「大灣區應優先發展為科技中心而不是經貿中心(The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should
  • 我很孤獨,英文怎麼講?
    他從長春出發,先坐火車到了北京,再從北京倒車另一趟火車到成都。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像個朝聖的教徒。他們兩口子在上海搬進新房的那一天,秦凱和我講起過這事兒,笑得很甜。 我一直以為秦凱是我朋友裡面的另類,我交朋友的很大一部分認同來自於性情,秦凱卻從來不是個性情中人,他始終精於算計,菸酒不沾,把人生規劃得井井有條。
  • 我交流 我成長
    ,為參與的學員服務。這次臺灣大學生中,有部分人員與四川人文交流結緣至今。(拍攝者:邊靜)從慈中到慈大來過四川四次,此次承擔慈大川愛志工服務隊總召的潘信安:「有時候也在想說放棄,但大的動力是看到臺灣夥伴的成長與團隊氛圍變強所以繼續前進。也看到四川團隊在改變,因為我們分享的東西也有一群人在學習,而且正在路上前進」。
  • 臺灣同胞!再跟我講翻譯品味我要報警了啊!
    再跟我講翻譯品味,我要報警了啊!知道《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在臺灣被叫作《刺激1995》嗎?1994年,臺灣引進一部比較賣座的片子「The Sting」,譯為《刺激》(獲1973年多項奧斯卡大獎,大陸譯名《騙中騙》)。一年後《肖申克的救贖》上映時,片商覺得劇情與《刺激》有相似之處(大概都屬於高智商的復仇),因此就喊人家《刺激1995》了。還沒完,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有牢獄情節,在臺灣被譯為《刺激1998》。
  • 英文詞根第8講:形容美好的事物可以用bonny
    本欄目將向小夥伴們介紹一系列的詞根和衍生詞,讓你能通過理解來學習和記憶成組的詞群,大大提高你應用英文的能力。來吧,和我一起背單詞吧!歡迎點讚和留言!第8講 bon,bono,bene=good/well 好benediction[ˌbenɪˈdɪkʃn]bene+dict( 說話,話語,saying)即為a good saying好的話語,頌揚, a blessing 祝福The parents of both the bride
  • 為渴望工作的身心障礙者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尋找更好的生活
    光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恩國      我們公司是臺灣最早聘用身心障礙人員的企業,我們集團老闆的小孩是有自閉症的,他只會講英文,第一次見到他時,他講的英文,我完全跟不上他的節奏。兩年後,再次見到他,其實我已經忘記之前跟他聊過什麼,他卻能清楚地記得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跟他講過什麼話……      我們電子企業在臺灣,我們把電子板給四位自閉症的孩子們看,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出只要跟這個電子不一樣的產品,後來我們發現效果非常好。他們的檢測成功率是100%,而機器設備的檢測90%而已。以這個案例為試點,將關愛、聘用自閉症孩子的模式推廣到全臺灣。
  • 您好,我來自臺灣
    您好,在臺灣我的名字叫酵素,在大陸叫酶,英文名字叫ENZYME。
  • 聽英語牛人說:我自己如何學習英文
    ,該如何學習英文。這中間,有學生黨,也有工作族。首先,要感謝大家的信任;再次,也想告訴大家,與你們一樣,我自己也還行走在提升英文的道路上,英文絕非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只是,可能天生數理思維極其弱的我,對語言的興趣,倒是濃厚得很,加上業餘一直擔任兼職英文老師之故,就確實有諸多感悟。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 留學生星巴克講韓文聊天,加州婦嗆:噁心,只能講英文!
    ▲留學南韓少女遭白人婦女歧視「我討厭東方」。(圖/翻攝自Annie An臉書)在美國加州留學的南韓少女安妮(Annie An,音譯)日前在星巴克與同樣來自南韓的肖恩(Sean Lee)用韓文聊天時,旁邊一名白人婦人對著他們說「這裡是美國,只能講英文」、「我不想聽到你的語言,很噁心」。店員多次要求婦人離開,但她仍不肯罷休,最後被警員趕走。肖恩是安妮的補習老師,兩人10日在星巴克內用韓文討論如何寫作業。
  • 英文 | 讓一哥告訴你怎麼把英文說的和老外一樣溜
    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暑假,我去到了美國參加美國當地的夏令營,那時候看著電視上的球賽,發現我雖然聽不懂美國播報員在說些什麼,但是因為球賽看得懂,我就漸漸開始習慣聽英文的播報了,經過了一個暑假英文播報的洗禮,暑假結束回到臺灣,我的球賽轉播也就習慣性地從此從中文轉成了英文,不久後我也就漸漸都聽得懂了。 這困難嗎?不困難!
  • 劉毅老師:臺灣一口氣英語的創始人!一個臺灣英語教育家的愛國情懷!!
    focus(專注)少了ed 就錯,你說Be focused.(誤)也不是美國人說的話。這次新的發明以背短句為主,用短句改編成演講和作文,例如:  我們上課不僅是教英文,還教同學如何待人處事,例如,一次上課題目是How to BePopular(如何才能受人歡迎),第一句Be sincere.(要真誠。)
  • 英文講民俗:關於幕後的故事!
    也想不到,他竟然「倡議學好英文的遠大目標竟然胸懷如此廣闊!新的一年,一起更新對孩子的了解,更新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腳步吧!Jane老師有話說歡迎大家來到繪本頻道,來到這裡聽Jane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講講故事,讀讀書,唱唱兒歌。
  • 華裔研究員遭批英文不好,告歧視!
    來自臺灣的前洛杉磯加大(UCLA)細胞遺傳學研究員(Research Fellow)陳丹尼(Daniel Chen,譯音)狀告前導師歧視及學校違反平等勞工法案,16日在洛杉磯最高法院Stanley Mosk法庭開庭,原計劃當天選擇陪審團的進程,推遲至本周三進行。
  • 在中國的大使館,卻逼的我講英文
    陪伴第 834 天第 448 篇原創文章帶著偏見看世界  明哥說旅行的故事在中國的大使館,卻逼的我講英文
  • 蘇格蘭英雄後裔 樂當臺灣人
    交通大學電資學院學術英文講師史蒂芬‧華樂絲。記者李青霖攝影      交通大學電資學院學術英文講師史蒂芬‧華樂絲,外型俊秀,上課活潑、風趣,見解精闢,成了人氣鮮師。他曾遊訪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愛的就是臺灣」。      史蒂芬是蘇格蘭人,來臺8年,最近取得永久居留權。愛看電影者,或許有印象,他是電影《英雄本色》描述的那名帶領蘇格蘭人對抗英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樂絲的後裔。      「為何到臺灣?」史蒂芬說,在加州讀企管碩士時聽臺灣同學分享,對臺灣很好奇,來臺後果然被臺灣人的好客、熱情吸引。
  • [學生風採]劉蔡潔臺灣公派交流
    姓名:劉蔡潔專業:管理學院12國際貨運報關2班 臺灣公派交流她,是一個我為之準備了兩年,期待了兩年的地方——臺灣9.11,一路上,看到很多學生都拿著入臺證和通行證同行,看到大家跟我一樣的期待,帶了小小激動抵達桃園機場,被各個大學接走,而我們也找到了育達可愛的儀玲姐。
  • 美國學生臺灣急診臉書瘋傳 華郵撰文介紹臺灣健保
    美國學生博凱文日前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臺灣就醫的經驗,對臺灣低廉但品質良好的健保讚不絕口。
  • 廣西4名校園暴力親歷者自述:校園暴力遠比你想像中的可怕!
    最早我遭受的校園暴力就是因為一個老師,那時我在柳州念小學4年級,11歲,她是隔壁班的班主任,性格在我們看來是比較兇的,當時是因為學校選送市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他們班級的學生沒有被選上,她就在來我們班上課的時候一直點我的名,而我當時並沒有做什麼違反課堂紀律的事情。
  • 愛荷華大學為學生提供英語能力提升資源
    本平臺編輯特地匯總了愛荷華大學校園內各類英語學習資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IIEP組織的Campus Conversation Partners | 校園對話夥伴 簡介:IIEP將國際學生和英文為母語的學校員工一對一搭配,每周定期見面交流。該項目需要提前申請,最新截止日期為2月1日。
  • 別讓我走:石黑一雄的經典著作
    凱茜、露絲和湯米就在這裡悠然成長。他們被監護人小心地呵護著,並接受著良好的詩歌和藝術教育。只是,他們的生活從不和外面世界有任何交集,哪怕周末也不曾回家。成年後的凱茜漸漸發現記憶中無瑕的成長過程,處處都是無法追尋的惶惑與駭人的問號,恍然間洞悉了學校的全部真相……故事從一所奇怪的學校展開,學生們在「監護人」的細心照看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校方非常重視學生的健康問題,禁止所有人吸菸,相反的,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卻採取少見的開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