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3年中國新年,我飛去美國面試(面試故事回顧:MBA|一場錄取率100%的面試之旅!),當時的面試官是Ross MBA二年級的學生,在面試快進入尾聲,快要到我問他問題的環節時,這位高富帥美國白人學長說:「Before I let you ask me questions, I have one last question for you.」
我:「Sure!」
高富帥:「Where did you pick up your English? I mean.. you don’t have an accent at all! Did you go to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growing up?」
我:「No. Public school all the way til I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高富帥:「Interesting... I mean… some of my foreign friends who grew up in the States don’t speak as good as you do. That’s impressive!」
我:「Thank you, sir!」(☺☺)
這只是一個例子。
從大學開始,我在美國的同學、朋友,許多人都是認識我一陣子以後才知道我並不是美國人,而英文也不是我的母語。
所以我的英文是怎麼學的?今天來跟想要出國讀書的你分享一下!
對絕大部分在亞洲長大的人來說,「英文」不僅僅是個語言,它更是一門科目、一個考試項目、一個分數或是一項簡歷上必須要有的能力。
但...如果你用這種心態去學習英文,我敢保證結果是不可能太好的。
那「英文」到底是什麼?
英文其實是一種「工具」(🔧)!這麼說你可能會覺得有點老梗,這個比喻你應該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是這真的是英語最貼近的寫照。
我舉個例子。
拜銅牆鐵壁般的中國網路高牆之賜,在中國要得到真實的第一手外國消息和新聞並不容易,而翻譯的新聞通常在速度和角度上也會比較慢及有失偏頗,這時候英文這項工具猶如你的一扇窗,可以讓你看到窗外的世界(🌎)。
我再舉一個例子。
在工作上,英文是一座橋梁(🌉),讓你能夠與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同事或是項目上的夥伴溝通,你們所交談的內容,不管是併購、是交易案、是合作範疇、是合同細節才是重點,但是英語提供的是一個平臺,讓來自不同國籍、文化、母語的人可以用同樣的頻率來溝通。
這才是英語的功用!
好問題!
人就是需要有目標才會有動力的動物,所以一定要有目標!
相信會發摟攜隱公眾號的各位一定對於出國留學有著一定程度的興趣,所以一哥我就用方向這個來舉例(✈)。
當你有了要出國留學的動機時,你就要以這個為出發點才能持之以恆,開始使用Google而不是百度,開始Google search學校的信息、上每個學校的網站和了解學校的各個center和institute,開始讀Poets & Quants,開始在Youtube上訂閱學校的視頻。
因為你有了動機,所以這些都不是所謂的「學習」英文,而是你在「使用」英文,我再說一次,學習英文(或是任何外語)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你發覺你自己不再是在學習一個語言,而是在生活中把這個語言變為你常常需要使用的工具!
剛剛說到出發點一定要有動機才能持之以恆,那如果我目前沒有什麼動機和目標,只是單純想把英文學好的話怎麼辦?該如何開始呢?
好問題!一哥我就用自身的例子來給你個點子。
我從小就很喜歡看運動,小時候開始就瘋狂喜歡看美國MLB大聯盟棒球(⚾️)及NBA職籃(🏀),甚至我小時候爸媽就覺得我長大後的CG(職業目標)會是當個運動電視播報員。
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暑假,我去到了美國參加美國當地的夏令營,那時候看著電視上的球賽,發現我雖然聽不懂美國播報員在說些什麼,但是因為球賽看得懂,我就漸漸開始習慣聽英文的播報了,經過了一個暑假英文播報的洗禮,暑假結束回到臺灣,我的球賽轉播也就習慣性地從此從中文轉成了英文,不久後我也就漸漸都聽得懂了。
這困難嗎?不困難!因為我超級愛看球賽(🏈),這是我本來就在做的事,唯一的不同只是我讓自己從習慣聽中文變成了習慣聽英文而已。
另外,你有看出pattern了嗎?沒錯,當你把英文變成工具而不是學習的內容本身時,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環境真的很重要。
延續上面的例子,在播報轉成英文以後,我開始發覺臺灣體育的網站和blogs相對於美國不僅分析精闢度上輸了一截,而且速度很慢,所以我從高中以後便漸漸開始讀很多英文的運動網站,我把自己的閱讀環境都變成了英文,每天至少要讀上一個小時的不同英文新聞和分析。
漸漸的,英文成為了我生活上的語言。
所以,找到你有興趣的東西然後開始漸漸把自己浸泡在那個領域裡英文的環境中,這樣不僅學得快,你的思維模式、語感各方面也都會因為你所花的時間而有著爆發性的成長。
另外,多問問、想想你所看到的東西英文是怎麼說的,打個比方,你在煮飯時,就想想鍋子、平底鍋、鍋鏟、鑄鐵鍋、餐具、洗碗精的英文怎麼說,不知道就去查然後每次在廚房看到它們時就複習一次,這樣過不了多久就會記起來了!
很多人可能知道老闆攜隱除了攜隱教育以外,另外還開了個健身房,所以她很愛把申請和備考用健身的方法來比擬(💪)。
原因為何呢?因為兩者之間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來給你分析一下。
健身要練得壯,你一定得常去健身房且不厭其煩、持之以恆的一直一直練才會有好的成果。
學英文也是一樣。
你必須一直一直練且常常重複同樣動作直到像是反射動作一樣才能有進步,舉個例子,我大學時很喜歡看電影(🎬),我喜歡的電影我都會去買DVD,吃飯、沒事的時候就會看,看到最後我整部片的臺詞都可以朗朗上口,甚至可以用在生活裡的對話中,這就是repetition的重要性。
因為英文從聽得懂到會用在生活中還有一段距離,而那段距離常常得用repetition來克服。此外,雖然我看過10幾次的電影,每次再看還是都能聽到我之前沒有聽到的臺詞和笑點,這也是repetition的好處之一。
但是健身也不是自己摸索並一直練就會有結果的,之所以會有健身教練就是因為有教練的指導才能正確的訓練,而不是一直練到錯的部位和肌肉。
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說過一句名言:「You can practice shooting 8 hours a day, but if your technique is wrong, then all you become is very good at shooting the wrong way. Get the fundamentals down and the level of everything you do will rise.」(🏀)
意即你如果練習的方法錯誤,只不過將錯誤的方法練得更加熟悉罷了!
這點在寫作上尤其重要,我進大學的時候口語沒問題,但是對於寫作一竅不通,我進步的方法便是在essay死線的兩周前就把我的初稿寫完,不斷地利用office hours找教授和助教討論,努力學習他們是如何改我的essay的並不停的一改再改,在有他們正確的指點加上自己的勤奮練習後,我在大二便開始在學校校刊的專欄貢獻文章,在Michigan讀MBA時也曾為學校報紙寫過專欄,這對一個國際學生來說也算是個很大的成就(🏆)。
大家說到學英文,每個人一定立馬想到的都是「聽、說、讀、寫、單詞和語法」這六種語言能力。
但我覺得還有另一種能力也一樣同等重要,那就是— 「猜」的能力!
什麼是「猜」的能力呢?(🤔)其實說穿了就是「推敲」的能力,如何用上下文來猜某個單詞的意思。
英文的單詞很多,而且很多並不常用到,如果你在看一篇文章時每一個不認識的單詞都要停下來查字典的話,你閱讀的興致應該很快就會被消磨掉了。
故此,猜的能力很重要,不管是和人對話還是閱讀,如果你能夠持續訓練用上下文推敲不懂的單詞意思,就可以很快地讓你對語言的抗拒程度下降,進而也能夠加快學習的步伐唷!
這就是為什麼託福和GMAT在閱讀部分都會考這項能力的原因。
何況,往往你在一個句子裡即使不知道某個字的意思,仍然能夠懂全句大概的意思,除非是一兩個重複出現的詞要去了解意思以外,不然不一定每次都要停下腳步來查唷。
那你可能會問學英文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我認為是「恐懼」,一種害怕出糗和講錯的恐懼,然而這種恐懼正是你無法進步或是進步緩慢的元兇!
相較於我學英文的輕鬆,我的弟弟在英文學習上就比較吃力。小時候我和弟弟一起去美國的夏令營,剛去的時候,因為他還小,英文真的是不太好,但是他有一個優點,就是他完全不怕丟臉,不管文法對不對,反正講就對了。也因為這樣,加上環境,他學得很快,也很快就進步了。
如果你學了英文不敢用,那真的是一點意義也沒有,敢講、敢用才會帶來進步!
學英文最重要的一點,除了不怕丟臉以外,另外一點就是有時候得逼自己離開舒適圈,強迫自己成長、進步。
環境,有時候也是逼出來的。
千萬不要以為到了英語系國家讀書、生活,英文就會自動進步!
一哥我在美國看過一堆整天只跟中國人混的中國同學,到了畢業的時候英文還是一樣不好,浪費了在美國增進英語能力的大好機會。
所以,不管你在哪裡,環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有時候需要逼自己來開舒適圈才能加快自己進步的腳步唷!
英文真的是一個要用的時候才會發覺方恨少的一樣有力工具,既然如此,何不在平常就用上面David哥所提供的小撇步來增進英語能力呢?
加油!等你GMAT和託福考完,申請之路就向前邁進一大步了唷(💪)!
更多往期相關文章:
最後附上五一線上活動大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