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155公裡的柏林圍牆正式名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它不僅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現在的柏林圍牆原址上有兩大紀念地: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和東邊畫廊。東邊畫廊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它於1990年9月28日,由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以不同主題繪畫組合創作而成。柏林圍牆倒塌30年之際,在此時如果問你:德國內部存在哪些差異?第一反應必然是東西部差異,但其實不僅如此。接下來根據deutschland.de提供的數據,和小編從地圖上看德國吧。人口聚居地也往往是經濟中心,因為人們會因工作機會而遷往。傳統上,以農業為主的德國東北部人口較少。大片人口稀少地帶從那裡沿著森林茂密地區一直延伸到南方。
東部平均年齡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在新聯邦州主要是因為,民主德國經濟崩潰後,許多年輕人遷往西部尋求教育和就業機會。就業率顯示出就業人口的比例。南部和東部的就業率是最高的,越往北部、西部走,這個比例就越低。然而就業率並沒有體現出全職就業和非全職就業的區別。就業人口越多、工資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幾個人均收入最高的中心主要位於南方,只有漢堡是例外。在前民主德國,因為女性就業率很高,兒童託管是國家的中心任務之一。直到今天,新聯邦州的幼兒託管機構還是要顯著好於其他各州。具備高校入學資格的中學畢業生人數只是衡量中學教育質量的諸多標準之一。擁有最多畢業生的學校分布在全國各地。
德國內部差異信息參考及圖片來源:
https://www.deutschland.de/de/deutschlands-regionalen-unterschiede-auf-einen-blick
圖1、2來源: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O0001/2305032.html#p=ET77PKS800AO0001NOS
本文由賈琛編輯,陳惠蘭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