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德國高校中文教學崗位數量約120個,雖然比過去有所增加,但其中多數教師並非「科班」出身,且師資不足問題突出。從學生數量上看,德國就讀漢學專業的學生數量下降至僅500人,而選擇學習日語和韓語的本科一年級新生人數卻迅速上升。目前,在華的德國留學生約8100人,但在德中國留學生卻高達43000人,失衡嚴重。美國高校設有「當代中國研究」專業,包含語言、經濟、文化、科技等關於中國的各方面知識,在德國高校目前還沒有此類專業或課程設計。
由於中德兩國存在較大文化差異,且缺乏足夠的語言能力和法律背景知識,德國高校很難尋找到合適的中方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開展科研合作。報告建議,德國聯邦政府應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對中德兩國科研合作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收集和評估,以便為今後的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協助。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主席康特納表示,德國要加強與中國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交流,離不開掌握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和政治體制的專業人才。但直到目前,德國還未建立系統全面的相關能力培養機制,這也對兩國科技和經濟合作產生深遠影響。
德國工商大會總幹事萬斯雷本表示,不僅那些向中國派遣員工的德國企業需要更多了解中國的專業人才,而且對於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而言,當前中國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因此更應該促進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了解。他建議,政府需要加大對學習中文的支持力度,在中小學和職教院校開設中文課程。德國目前中文教育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這與當前德中兩國緊密的經貿關係是不相符的。
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負責為德國聯邦政府就德國的研發、創新和科技水平和能力提供政策諮詢意見。自2008年7月以來,該委員會每年都會就德國創新體系在全球範圍內的比較情況及優劣勢向聯邦政府提交年度評估報告,並提出優化建議。編輯:裡斯
覆核: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