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智錦 通訊員 鍾志朗
醫學指導: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
微博原文
最近我看到一則報導,有位女生用滴管把雙氧水滴進耳朵裡浸泡數分鐘後又棉籤搽幹,她稱裡面的汙垢被清理乾淨後耳朵也很舒服。我真的不太敢相信,這樣真的能把耳朵清理乾淨?萬一弄傷了耳朵怎麼辦?
(@思言)
耳屎有什麼作用?要不要掏掉呢?怎麼掏才好?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記者採訪了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眼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殷曉玲。
殷曉玲表示,雙氧水由於刺激性較強,一般不用於耳垢的清理,建議耳垢的清理一般多用硼酸,但是這種專科項目最好到耳鼻喉專科門診進行,減少危險性。
耳屎如「屏障」,保護外耳道
耳屎是人體耳道內耵聹腺產生的油脂性分泌物,呈黃色,又名耳垢,學名「耵聹」。「它能保護鼓膜,起屏障作用。」殷曉玲介紹,耵聹味苦,油質,能驅逐飛入耳內的小蟲,捕獲入侵的灰塵、細菌。耳屎內的溶解酶混合了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能產生微酸且抗菌的環境,可以保護我們的外耳道,避免細菌或是黴菌的感染。
耳垢分成幹的和溼的兩種,東亞人包括中日韓人的耳垢絕大部分都是幹的,西方人,尤其是歐洲人及黑人的耳垢都比較溼。
正常的耳屎是個寶,殷曉玲表示,其自然乾燥後在耳朵裡堆積得多了,當人在活動時,就會自行脫落,排出體外。故不必經常去掏、挖它,相反,過度掏耳朵可能會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癢甚至損傷外耳道皮膚,引起發炎。
耳屎過多、影響聽力才需清理
殷曉玲指出,如果耳屎過多,可能會影響聽力,耳朵悶痛不適,甚至耳垢栓塞。「耳垢栓塞後的耳屎很硬,此時需要到專科醫院軟化耳垢,後取出耳屎。」
至於怎麼挖耳屎,手指甲、棉籤以及掏耳棒都有人用,殷曉玲不建議自己動手清,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以免傷到耳膜,耳棒不宜太鋒利。
此外,嬰兒的耳道相對於成人來說更狹窄更短,故不要隨意給寶寶掏耳朵,以免引起外耳道炎。即使是要自己動手,掏耳朵的工具不要接觸寶寶的皮膚。
專業支招
遊泳或洗澡時,耳朵不小心進水怎麼辦?
耳朵進水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炎症。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以進水一側的單腳站立頭向該側歪,然後跳幾下,或用手掌緊壓耳朵然後猛的拔出,或是用乾淨的棉籤將水蘸出來。總之,建議遊泳後儘快把外耳道的積水處理乾淨。
耳朵進蟲子了怎麼辦?
雖然概率很小,但如果不巧耳朵進蟲子了,有兩個簡單的處理方法:
首先,蟲子喜歡往有光的地方跑,可以在在黑暗處用手電筒照著耳朵。
其次,為了避免蟲子咬傷自己,可以在耳朵內滴入一滴橄欖油,然後將耳傾斜一邊,目的是殺死蟲子。
最後去醫院讓醫生幫忙取出來。
您若喜歡今日內容,可動動手指轉發給親友;若媒體轉載,請標明出處!
更多健康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
歡迎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廣東科技報健康養生周刊(微信號:jkyszk)。
最新的健康資訊、求醫指南、實用科學的保健知識等著你哦。
掃一掃,輕鬆關注「廣東科技報健康養生周刊」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也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