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說,浙江一90歲老太太,靠擺攤賣衣服,十年還債2077萬。
新聞說,三十多年前,這位老人在退休後開始了創業,專門生產老年羽絨製品,後因其經營不善欠下了巨額債務。好在老人堅持不懈,始終在十年間還清了所有債務。
坦率說,我們在佩服老人有毅力、講誠信的同時,不得不為老人的經歷感到驚奇。
一個老太為什麼要在退休後還要去創業?是生活所迫,還是閒來無事搞一個企業做做以發揮餘熱?她有創業所需要的資源嗎?
如果熱衷於創業賺錢,而且有足夠的資源,為什麼不在退休之前就去做?退休之後還有那麼多資源嗎?
辦企業是需要投資的,她初期建廠的投資是哪裡來的?是她自己有足夠的自有獎金,還是從別處借的?即便是從別處借,自己也需要有相當的獎金匹配,否則沒有人會借給一個兩手空空的退休老太的。
這說明,她是有數額不小的退休積蓄的。
既然有相當數量的退休積蓄,她為什麼不用這些錢頤養天年?要知道,投資是有風險的,如果一旦投資失敗,她養老的本錢就徹底沒有了,她能承受這個風險嗎?
不知道老人退休前是做什麼的,如果僅僅是一個企業的一般人員,她有經營管理一個企業的經驗嗎?
即使退休之前她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也不代表她退休之後創業就一定成功,畢竟她做的是羽絨服,不是什麼緊俏商品,市場上這種商品到處都是。
再說,這十年賺的錢是靠擺地攤賺來的,地攤的生意能賺這麼多嗎?
有人幫她算過一筆帳,如果十年賺二千多萬,那一年就要賺二百多萬,也意味著一天就要有五六千的純利潤。
地攤貨,價格一般都比較便宜,利潤低。假設每件衣服賣四五十元,能掙20元(這個利潤率已經很高了),那一天就要賣掉近300件衣服,每天擺攤按十小時計,一個小時就要賣掉30件衣服,也就是說2分鐘就要賣掉1件。
這可能嗎?如果她可能,那其他人為什麼不可能?其他人做不到,是不是她有什麼獨門絕技?
可惜我們什麼也不知道,但擺地攤十年賺二千多萬還清債務的奇蹟就這麼誕生了。
我們的媒體從來不缺這些鼓舞人心的勵志故事,什麼90後小夥回鄉搞養殖一年賺一百多萬,什麼80後IT男回鄉賣豬肉 4年時間賺2700萬。
這塊土地在他們筆下似乎到處都充滿了隨手就來的賺錢機會。
可如果都這麼能賺錢,那中國一大部分人早就成為有錢的富人了,何必還要那麼費力地扶貧解困?
編報這些新聞的人要動動腦子,不要以為別人都和你們是一樣的智商,簡單的常識和邏輯就能看清一切。
我們需要勵志的故事,但我們不能接受這些低智的且充滿謊言的假新聞來侮辱我們的智商。
原創不易,打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