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大,人眼視力會逐漸下降,眼球晶狀體逐漸硬化、增厚,而且眼部肌肉的調節能力也隨之減退,導致變焦能力降低。因此,當看近處物體時,由於影像投射在視網膜時無法完全聚焦,看近距離的物件就會變得模糊不清,這種生理現象被稱之為老花眼。
大會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演示了一套自動糾正人眼變焦情況的系統——Autofocals,通過結合眼動儀和深度傳感器的數據,可以模仿眼睛的自然調節反應,然後自動驅動聚焦可調鏡頭。
結合眼動追蹤技術,系統可以確定用戶正在試圖看什麼內容,然後為用戶提供最舒適的視覺顯示。VR用戶不需要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就能獲得良好的視覺體驗。
目前,該設備目前正在測試當中,以更加定量地衡量該系統的缺點,並測試任何可能的不良影響或故障。
不久前,北京電影學院旗下的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北京理工大學等,對比了佩戴HTC Vive VR頭盔和看平板電腦的四、六年級小學生的視力狀況,根據其發布的結果聲稱,「在1小時內使用VR頭戴式顯示器的被試者,視力大多為持平或者上升;並且在內容適當的情況下,較遠的虛像距對長期觀看的低年齡用戶更為有益」。
也就是說,VR頭盔不僅不會損害視力,反而還能促進視力?
但是,針對這個結果,也存在一些其他的聲音:有人質疑,這種屏幕極其接近人眼、並需要雙眼長時間聚焦在一個固定且較近的距離的頭盔,是如何「矯正視力」的?專業眼科醫生也告訴青亭網,引發青少年近視的因素也並不穩定。除此之外,設備圖像周邊的畸變、亮度、解析度的設定都會對實驗造成一定的影響。
不過,報告中也指出,「如果頭戴式顯示設備的虛像距離設計合理,該設備可以起到較好視力矯正的作用,而如果虛像距離設計不合理,將會導致視力的進一步下降」。因此,低年齡用戶要適當使用VR頭顯,不能過於頻繁,也不能使用當前市場上針對成人正常眼球設計的、具有較近距離和固定虛焦面的頭戴式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