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困擾人類上千年,對於近視的預防和保健古今中外的醫家都給予高度的關注。《靈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記載清目養陰洗眼方:甘菊9g,霜桑葉9g,薄荷3g,羚羊角4.5g,生地9g,夏枯草9g。水煎後,先燻後洗,有疏風清肝、養陰明目之作用。
除用藥燻洗外,還可用藥枕健目,如《外科壽世方》記載的明目枕: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決明子、菊花,有疏風散熱、明目退翳之功,經常使用,至老目明。
治療近視的內服湯藥、散、丸、丹也很多。如《太平聖惠方》的蔓菁子散:蔓菁子500g,黃精1000g,二藥九蒸九曝幹,研成細末,每日飯後調服6g,久服,補肝明目,延年益壽。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等,也被用來調理近視。
近視重在預防,古人有積累了許多按摩針灸的方法改善用眼疲勞造成的視力障礙。
《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摩手熨目即用兩手側立摩掌如火,開目運睛數遍」。其作法是:雙手掌面摩擦至熱,在睜目時,兩手掌分別按在兩目上,使其熱氣煦熨兩目珠,稍冷再摩再熨,如此反覆3~5遍,每天可做數次,有溫通陽氣,明目提神作用。
這本書還記載了類似現代眼保健操的點穴手法:用食指指肚或大拇指背第一關節的曲骨,點按絲竹空、魚腰,或攢竹、四白、太陽穴及鼻之兩眥等,手法由輕到重,以有明顯的痠脹感為準,然後再輕揉撫摩幾次。
《類經》強調:「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說明養目和養神是密切相關的。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看書、寫作、看電視等時間不宜過久。
現代人在用眼衛生時也強調用眼時間和用眼的設備對於近視產生的影響。
在不佳的環境光線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發生近視、近視加深的主要原因,應儘量避免。通常,近距離用眼時,隔45~50分鐘休息10~15分鐘。休息時應遠眺,此外,如感覺眼睛不適,應立即休息。
手機、電腦、電視、以及數碼產品的LED屏幕中有高能藍光 ,藍光是一種穿透力很強的可見光,過長時間照射對人眼有害。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年要儘量縮短看屏幕的時間,最好在屏幕上貼上防藍光膜進行防護。
文 | 海派杏林文化
圖 | 部分來自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出處所有
本內容受「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
(項目編號:18dz2305600)」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