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冷,不少市民熱衷到周邊城市泡溫泉。也正因此,每年冬天申城各大醫院皮膚科都要接診「溫泉性皮膚病」患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謝吟靈醫生提醒,泡溫泉對冬季養生保健有益,但也要注意方法,泡湯並非人人皆宜。
中醫理論上來看,溫泉屬溫性,能夠促進人體氣血流通。謝吟靈說,泡溫泉對慢性風溼性關節炎、老寒腿、神經性疾病都有效。比如很多運動關節疾病在中醫看來大多是氣血不通所致,溫泉可以改善氣血的運行和流通;對於亞健康人群來說,泡溫泉可以讓他們放鬆心情,調節人體的血液循環,帶走人體的一些代謝廢物。
泡溫泉雖好,也不是人人適宜。患有急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嚴重腎病、傳染性疾病、皮膚過敏或破損、感冒、以及體質較弱的人不適宜。此外,女性經期、懷孕期嚴禁泡溫泉。過度勞累、大病初癒、近期進行過手術且疤痕沒長好的人也不能泡。謝吟靈特別強調,冬天寒冷刺激,血壓比夏天容易增高,心腦疾病也是一個高發期。在冬天泡溫泉,血管擴張,血液會在全身各處堆積,回到心臟的血液就少,容易出現暈厥現象,有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病的就會出問題。
由於天氣寒冷,很多人喜歡直奔高溫池,這樣做也不好。「泡溫泉尤其要注意水溫從低到高,循序漸進,才不會加重心臟負擔。」謝吟靈說。還有市民認為,冬季感冒後去泡泡溫泉出身汗,病就好了。但這其實這是誤區。「感冒也分種類,如果是病毒性感冒,進入公共區域很容易傳染給他人;再加上泡溫泉時全身毛孔張開,反而會加速體內水分蒸發,容易造成脫水、缺氧等不良反應,反而會加重病情。」
「常見一些人在水池裡一直待著,短則半個小時,長則幾個小時,這其實對身體沒有好處。」謝吟靈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出水池,走動走動,喝點水,吃點東西,過一陣子再入池。一般每個池子泡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對於老人來說,時間還可再縮短一些,防止血壓升高、暈倒的現象。
文/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