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通過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連續發現多人因食用苦瓠子後中毒,被送往醫院救治。
7月17日中午,王鳳樓鎮大劉村一家人食用油炸瓠子,當時感覺有點苦,但認為夏天吃點苦的蔬菜能敗火。15分鐘後,一家人相繼感到肚子疼,繼而出現上吐下瀉症狀,且越來越重,被緊急送往醫院就診。
7月17日晚上,前曹鎮房莊村一家人食用清炒的瓠子,瓠子有點發苦,當時未在意繼續食用。30分鐘後相繼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症狀,隨後到醫院就診。
經詳細詢問病史得知:發病的兩家人都因食用苦瓠子而出現嘔吐、腹痛、腹瀉、胃痛等症狀,經過治療,患者已無大礙。
食用瓠子怎麼會引起中毒呢?
雖然瓠子是居民經常食用的蔬菜之一,但多數居民可能並不了解,瓠子有苦、甜之分,甜的瓠子營養豐富,而苦瓠子卻是有毒植物,有時一根藤上也能結出苦、甜兩種瓠子。苦瓠子中的植物毒素鹼糖甙,毒性很大,即便加熱也不易分解。
一般瓠子並不發苦,但如果在生長過程中瓜藤被踩爛或受到遺傳、高溫、乾旱等影響,可能會產生一種名為「鹼糖甙」的植物毒素。吃了苦瓠子一般15-20分鐘後會出現心慌、腹痛、腹瀉、嘔吐、便血等不同程度的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休克而危及生命。
所以下鍋前最好先嘗下是否發苦,一旦發現瓠子發苦,要立即停止食用;有中毒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