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共和縣黑馬河鄉政府再往北就是加隆村了,仁青本的「油果」加工作坊就坐落於該村公路旁,雖然規模不大,卻聲名遠揚。
1月30日,記者走進這家油果作坊,掀開厚重的門帘,一股菜籽油清香撲鼻而來,幾名工作人員正按照揉面、發酵、擀麵等程序各自忙碌著。
只見工作人員將發麵擀薄,切成約1寸寬、3寸長的麵條,在麵條中間切三、四道縫,再將兩頭從中縫翻出,投入沸油炸,整條工序一氣呵成。出鍋之後的「油果」幹黃薄脆,油而不膩,十分爽口。
「製作『油果』的麵粉是專門從黃南州尖扎縣購買的,清油是當地農戶家裡自己榨的,絕對的純天然。」在香味瀰漫的小作坊裡,店老闆仁青本樂呵呵地說。在他的記憶裡,「油果」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32歲的才讓措是加隆村的牧民,也是店裡的工作人員之一。作為村裡的貧困戶,她主動找到了仁青本,想憑藉自己的手藝改變窮困的面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將這門手藝教給了我們,現在我不僅憑手藝掙到了錢,還想把這種記憶中的味道一直流傳下去。」才讓措說。
「新年油果」又稱「背手油果」,新年吃「油果」有「兆豐年」的寓意,一直以來都是藏族牧區傳統的美食之一,每年春節更是油果熱銷的好時節。近年來加隆村依靠旅遊業,當地的犛牛酸奶、酥油、糌粑等富含高原特色的犛牛奶製品早已名氣大增,而加工銷售「油果」卻是仁青本的新想法。
採訪中,不時有客戶打來電話預約定購「油果」,也有客戶等不及跑到加工現場等著「油果」新鮮出鍋。「為了方便客戶,我們新增了專門的配送車輛。雖然開店時間不長,但由於口味純正,『油果』在當地已是供不應求,現在每天做四袋面,一百箱油果總是銷售一空。夏季來這裡旅遊的人多,我打算對『油果』進行真空包裝再向外銷售。」關於以後的發展,仁青本也胸有成竹。
如今,仁青本的「油果」招牌算是打響了,他給記者算起了帳:一個箱裝二十根「油果」,每箱售價40元,每天平均銷售60多箱,除去成本,每天淨利潤就有1000多元。
採訪結束時,仁青本信心百倍地說:「我一定要以質量和信譽贏得市場,製作最好吃的『油果』讓客戶滿意。」
記者:肖玉珍
————————————————————
總監製:楊成德 監製:胡芝蓉 編輯:陶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