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的你》 劇照
在當著全校人的面為一躍而下的胡小蝶蓋上外套之後, 陳念(女主角) 成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
魏萊, 這一切霸凌事件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羅婷和小渺的協助下,她們針對胡小蝶或陳念的霸凌行動具有絕對的人數優勢。胡小蝶因不堪忍受她們的欺凌,在本該如花般綻放的年紀失去了寶貴而美好的生命。而魏萊呢?不但絲毫沒有悔過之心, 還變本加厲地對知情者陳念採取了一系列的暴力行為——剪髮、 跟蹤和毆打, 甚至扒光她的衣服進行錄像。
影片中的霸凌小團體——羅婷、魏萊、小渺(從左至右)
究竟是什麼讓本該乖巧可愛的女孩變成殘暴可怖的施暴者?
我想, 家庭是最好的答案
Part1 她的不安全感
電影截圖 審訊畫面
在三歲前,孩子會和主要照料者(一般是母親)形成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
依戀。
依戀最開始源於需求。如果孩子的需求總得不到滿足, 他就容易產生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從而對孩子日後的性格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警察局, 當魏萊知道警察聯繫了她的家長後, 她從容淡定、事不關己的偽裝瞬間破碎,變得情緒失控、 驚慌失措;當她的霸凌行為被監控拍到後,她跪下來哭著求陳念不要報警,不是因為認識到錯誤,而是怕父親永遠不理她……
她患得患失。 她害怕父母的忽視,她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她極度渴望父母的愛和關注。
她把自己包裹起來, 偽裝成乖乖女的樣子,竭盡所能地來取悅父母。
但……越是偽裝,越是壓抑和叛逆。
誰了解她內心的需要呢?
Part2 她的「優秀」
電影截圖「我跟他爸爸平時老教育她,不能老像個孩子一樣隨便去做,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怎樣交往……」
魏萊的父母是採取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
典型——他們會給孩子強加許多規則和要求,希望孩子能夠嚴格遵守,但從不解釋這些規則或要求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不能敏感地體察孩子的心理, 而只是一味地專斷支配。
從小到大,父母只關心魏萊的成績, 對她實行「精英式教育」,甚至連她交的朋友都要控制。當鄭警官去她家裡家訪的時候,鏡頭掃過了很多獎項,這足以證明她的優秀。 但因沒考上理想的大學, 她選擇了復讀,而父親竟然一年都沒有和她說話。
在這樣高控制、 高要求、低回應的家庭教養方式下, 魏萊不能說「不」。
那些不良情緒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在她的身體裡湧動著、嘶吼著。
最終,她選擇了使用暴力……
Part3 她的觀念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她媽到學校一鬧, 說不定學校能賠她媽幾十萬。她沒死的話,她得辛苦工作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媽那麼多錢!」
在跪下來請求陳念不要報警的時候,她依舊想用錢來擺平。
生命的價值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嗎?造成的傷害能用錢來抹平嗎?
小小年紀的她會有這樣的「可怕」的想法?
因為父母錯誤的價值觀。
從家裡的布置和魏萊獲得的獎項來看,她家的收入在中等水平以上。家訪時,她母親帶著滿滿的優越感, 覺得高人一等, 覺得她女兒不可能犯錯, 認為那個孩子是心理素質不好才跳的樓。
錯誤的認知、失衡的價值觀,讓魏萊失去了對他人生命的敬畏,肆意地去凌辱和傷害他人……
陳念說:「高考完,我們就變成大人了。但是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會我們, 如何變成大人。 」
實際上
家庭是最好的課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