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切手術治療是眼底病治療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玻璃體切除術從1970年由Robert Machemer教授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臺功能比較齊全的玻璃體注吸切割器(VISC),開始已經由最初的17G(玻切刀頭直徑1.5mm)發展到現在的25G和27G。
哪我們手術中說到的「G」是什麼?其實「G」就是一個表示微創手術具體技術指標的一個單位,通俗地來說也指玻切手術的切口大小。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玻切手術是20G、25G、23G、27G,切口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手術創傷的大小和術後的恢復,那我們來看看切口的大小吧。
1.20G玻璃體手術:傳統的20G玻切手術器械管徑為0.89mm,無套管,手術器械頻繁進出鞏膜穿刺口容易導致併發症,如周邊部視網膜小裂孔、鋸齒緣離斷、切口附近組織增生及玻璃體基底部的牽引,玻切時眼內流體不穩定,玻切頭容易誤吸誤咬到漂浮的視網膜導致醫源性視網膜裂孔。
2.25G玻璃體手術:25G玻璃體手術切口直徑為0.5mm,無需切開結膜,通過睫狀體平坦部直接穿刺插入套管進入玻璃體,手術器械通過套管進入玻璃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手術相對簡單、安全、快速的優點。玻璃體切割頭的抽吸口距末端近,便於切除纖維血管組織並減少醫源性裂孔的形成。
3.23G玻璃體手術:23G手術切口直徑0.6mm。與25G相比,23G的手術器械硬度增加。
4.27G玻璃體手術:27G手術切口直徑為0.4mm。其灌注和切除效率是25G的62%和80%,手術後的反應較輕,與傷口滲漏的相關併發症較少,可以用於選擇性病例的玻璃體手術。
我院於2017年引進的博士倫25G微創玻切手術系統, 最大的優點在於手術切口微小、無縫線、術後恢復時間短、術後炎症反應輕,患者舒適度高,較常規玻切手術併發症大大減少,病人術後平均住院時間較以往明顯縮短,一般術後3天就可出院。
配合蔡司眼科專用眼科手術顯微鏡和眼內雷射,以精湛的手術技術為廣大眼底病患者提供精湛的眼底病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