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示:黃斑區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組織全層中斷,其下神經上皮層脫離。
術後平片示:右眼視網膜上方可見一馬蹄形裂孔,周邊見片狀雷射斑。
術後OCT示: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組織中斷,餘處網膜與RPE層貼附。
平片示:左眼屈光間質欠清,後極部網膜結構可,顳上方網膜可見半月形裂孔。
FFA示:顳上方網膜可見片狀低螢光遮蔽,餘處未見明顯異常螢光。
術後OCT示:左眼黃斑區顳上方網膜神經上皮層組織與RPE貼附良好,局部網膜組織薄變。
視網膜脫離:孔源性(原發性)
非孔源性(繼發性):牽拉性網脫
滲出性網脫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玻璃體和視網膜共同參與的病理過程,是發生在視網膜裂孔形成的基礎上,使視網膜神經上皮與色素上皮分離。
主要病因:玻璃體牽拉液化與視網膜變性。
由於視網膜萎縮變性或玻璃體牽引形成視網膜上皮全層裂孔,玻璃體對孔緣的牽引,因變性而液化的玻璃體經裂孔進入視網膜下形成視網膜脫離。
若僅有視網膜裂孔而無玻璃體牽引,並不發生視網膜脫離,稱為幹孔。
(1)患者發病初期:有眼前漂浮物,閃光感及幕樣黑影遮擋 (與RD區對應),隨著脫離範圍擴大波及黃斑部,則視力不同程度下降,直到僅存光感。
(2)眼底檢查:可見脫離的視網膜呈灰白色隆起,大範圍的視網膜脫離區呈波浪狀起伏不平,嚴重者視網膜表面增殖,可見固定皺褶。
(3)散瞳後間接檢眼鏡或三面鏡仔細檢查,大多數裂孔可以找到。
裂孔最多見於顳上象限,其次為鼻上、顳下象限。
先天性脈絡膜缺損患眼裂孔多在缺損區邊緣。
治療原則:儘早實施視網膜復位,並封閉裂孔。
手術要點:是術前術中查清所有裂孔,並進行準確定位。
手術方法:有鞏膜外墊壓術、鞏膜環扎術,複雜病例選擇玻璃體切除手術。
裂孔封閉方法:可採用雷射光凝、電凝、冷凝裂孔周圍,產生的炎症反應使裂孔處視網膜神經上皮與色素上皮粘連封閉裂孔。
視網膜脫離發生後,感光細胞層的營養受到損害,如不及時復位,視網膜將發生萎縮及變性,視力障礙不可恢復。即使經過手術成功地使視網膜解剖復位,功能仍難以好轉。
圖 文:王彩虹
審 核:李會琳 謝香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