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眼底病論壇暨國際視網膜研討會作為一年一度的眼底病領域學術盛會,受到國內外眼科同道的廣為關注,臺灣長庚大學賴旗俊教授「基於IVTS分類預測手術治療黃斑裂孔的結果」講座成為與會同道關注的焦點之一,下面就讓小編帶您回顧賴旗俊教授的講座概要。
黃斑裂孔常通過以OCT為基礎的參數來預測黃斑裂孔手術的結果,包括基本參數和衍生參數。其中基本參數有內層開口,最小孔徑,基底直徑和孔高。衍生參數有裂孔形狀參數,黃斑孔指數和牽引孔指數。最常用的就是Gass黃斑孔分類(圖1)。而Gass分期有其缺陷,如已形成PVD及小於400μm的裂孔無法進行分期。因此2013年提出IVTS分類法(圖2)。
▲圖1. Gass黃斑裂孔分類法
▲圖2. IVTS黃斑裂孔分類法
對於大多數黃斑裂孔患者玻璃體切除、內界膜剝除等可以取得治療的成功,但手術風險大、術後不識等使我們不斷追求更簡便和有效的替代療法,其中藥物性玻璃體溶解術一直備受關注。根據IVTS分類法,對於只有當黃斑裂孔與玻璃體黃斑牽拉共同存在時才考慮藥物性玻璃體溶解術。重組微纖溶酶Ocriplasmin玻璃體內注射能夠有效的解除玻璃體黃斑牽拉,治療黃斑裂孔(圖3)。
▲圖3. Ocriplasmin玻璃體內注射治療黃斑裂孔
回顧性研究160例原發性黃斑裂孔,術前根據IVTS分類黃斑裂孔大小分為:小(≤250 μm)、中(>250 μm但≤400 μm)、大(>400 μm),±玻璃體牽拉,分別隨訪1、3、6、12個月,手術方法為自體血輔助內界膜剝離。我們發現外層視網膜結構復位順序為外界膜、橢圓體到錐細胞外節末端(圖4)。大裂孔組視網膜復位情況明顯低於其他兩組(圖5)。外層視網膜結構的癒合與術前視力、黃斑裂孔牽拉及裂孔大小有顯著關係。
▲圖4. 外層視網膜結構復位順序
▲圖5. 術後三組外界膜復位情況比較
總之,外層視網膜的復位由內層視網膜到外層視網膜,IVTS分類對預測黃斑裂孔手術的結果有幫助,小黃斑裂孔(<400 μm)和視網膜牽拉者在玻璃體切除手術後有較好的視力和外層視網膜結構的復位。
(來源:《國際眼科時訊》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眼科時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眼科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