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DS2016】賴旗俊教授:基於IVTS分類預測手術治療黃斑裂孔的結果

2021-02-13 國際眼科時訊

  2016中國眼底病論壇暨國際視網膜研討會作為一年一度的眼底病領域學術盛會,受到國內外眼科同道的廣為關注,臺灣長庚大學賴旗俊教授「基於IVTS分類預測手術治療黃斑裂孔的結果」講座成為與會同道關注的焦點之一,下面就讓小編帶您回顧賴旗俊教授的講座概要。

  黃斑裂孔常通過以OCT為基礎的參數來預測黃斑裂孔手術的結果,包括基本參數和衍生參數。其中基本參數有內層開口,最小孔徑,基底直徑和孔高。衍生參數有裂孔形狀參數,黃斑孔指數和牽引孔指數。最常用的就是Gass黃斑孔分類(圖1)。而Gass分期有其缺陷,如已形成PVD及小於400μm的裂孔無法進行分期。因此2013年提出IVTS分類法(圖2)。


▲圖1.  Gass黃斑裂孔分類法


▲圖2.  IVTS黃斑裂孔分類法

  對於大多數黃斑裂孔患者玻璃體切除、內界膜剝除等可以取得治療的成功,但手術風險大、術後不識等使我們不斷追求更簡便和有效的替代療法,其中藥物性玻璃體溶解術一直備受關注。根據IVTS分類法,對於只有當黃斑裂孔與玻璃體黃斑牽拉共同存在時才考慮藥物性玻璃體溶解術。重組微纖溶酶Ocriplasmin玻璃體內注射能夠有效的解除玻璃體黃斑牽拉,治療黃斑裂孔(圖3)。


▲圖3.  Ocriplasmin玻璃體內注射治療黃斑裂孔

  回顧性研究160例原發性黃斑裂孔,術前根據IVTS分類黃斑裂孔大小分為:小(≤250 μm)、中(>250 μm但≤400 μm)、大(>400 μm),±玻璃體牽拉,分別隨訪1、3、6、12個月,手術方法為自體血輔助內界膜剝離。我們發現外層視網膜結構復位順序為外界膜、橢圓體到錐細胞外節末端(圖4)。大裂孔組視網膜復位情況明顯低於其他兩組(圖5)。外層視網膜結構的癒合與術前視力、黃斑裂孔牽拉及裂孔大小有顯著關係。


▲圖4.  外層視網膜結構復位順序


▲圖5.  術後三組外界膜復位情況比較

  總之,外層視網膜的復位由內層視網膜到外層視網膜,IVTS分類對預測黃斑裂孔手術的結果有幫助,小黃斑裂孔(<400 μm)和視網膜牽拉者在玻璃體切除手術後有較好的視力和外層視網膜結構的復位。

(來源:《國際眼科時訊》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眼科時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眼科時訊》」

相關焦點

  • 六旬老人一個下蹲竟引發視網膜裂孔?醫生為其治療只用十分鐘!
    陳忠平教授為劉嗲嗲看診眼底病專科主任陳忠平教授為劉嗲嗲做了詳細檢查後表示,劉嗲嗲眼睛是右眼的視網膜裂孔,眼前的黑絲是裂孔產生的出血,而且劉嗲嗲的裂孔較大需要儘快處理防止視網膜脫離。通過歐堡眼底照相,可以清晰地看到劉嗲嗲的視網膜上有裂孔劉嗲嗲聽了主任的診斷後整個人都呆了,這好端端的視網膜怎麼出裂了呢?
  • 答好友問:視網膜裂孔是個啥?
    視網膜裂孔一經形成就很難通過非手術手段達到裂孔封閉或者恢復如初的目的,可以把視網膜理解為牆上貼的壁紙,好比牆紙上現在出現了一個破口,雷射是在破口邊上打上釘子,目的並非把破口封閉,只是儘量避免破口進一步擴大繼而發生牆紙大面積脫落的現象。
  • 和濟眼科:紓慈說圖看「視界」之17——孔源性視網膜裂孔
    術後平片示:右眼視網膜上方可見一馬蹄形裂孔,周邊見片狀雷射斑。術後OCT示: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組織中斷,餘處網膜與RPE層貼附。平片示:左眼屈光間質欠清,後極部網膜結構可,顳上方網膜可見半月形裂孔。術後OCT示:左眼黃斑區顳上方網膜神經上皮層組織與RPE貼附良好,局部網膜組織薄變。
  • 名醫訪談: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常見問題
    俞曉藝,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共產黨員,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負責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眼科學及眼視光學教研室負責人,廣東省眼底病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長期在三甲醫院從事眼科臨床、科研、教學及管理工作,兼具中醫和西醫的專業理論和臨床技能,帶領團隊開展各類先進的眼科檢查及治療,精通各種內眼手術及雷射治療,包括各種複雜白內障手術、青光眼治療、眼外傷修復等,尤其擅長玻璃體視網膜手術。
  • 【COFDF2015】專家提醒:關注眼底影像技術新進展
    眼底影像技術的新進展是眼底病領域值得關注的熱點。本次大會上Ursula Schmidt-Erfurth教授介紹了計算機輔助分析技術在眼底病診斷、疾病進展預測方面的研究進展,應用電腦程式輔助分析預測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復發,從而指導黃斑水腫的及時幹預和治療。Einar Stefansson教授則介紹了視網膜血氧定量分析法,它能夠提供視網膜代謝信息,可用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等眼病缺血性疾病的診斷及預後評估。
  • STS 2015王海峰:一期手術治療特發性聲門下狹窄的預後影響因素分析
    上海肺科醫院的王海峰醫師代表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在 STS年會上做特發性聲門下狹窄臨床研究的匯報,作為其於2013-2014年度赴美學習的總結。王醫師的發言受到大會主席美國麻省總院主任Douglas J. Mathisen教授的肯定。特發性聲門下狹窄(ISS)是聲門下喉的少見炎症性病變,原因不明,患者幾乎全部為女性。
  • PNAS:一種有望取代手術的皮膚癌治療新方法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皮膚癌治療方法。它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採用雙管齊下的方式殺死癌細胞,從而有望取代手術。
  • 內斜視:一次避免手術的治療過程
    一次避免手術的治療過程,請大家耐心看看這份潦草的病歷。
  • 案例分享:視網膜黃斑退化,白內障
    案例一:黃斑退化菲兒(Faye)是一個七十歲的整潔的老太太。四五年前她的視網膜黃斑開始退化。
  • [圖文直播]張鴻祺:脊髓血管畸形的複合手術治療
    神外前沿11月11日訊,由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承辦的「2016年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術年會暨第二屆京津冀神經外科高峰論壇」今日下午在北京市昌平區龍城麗宮酒店正式召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教授做學術報告《脊髓血管畸形的複合手術治療》發言要點如下:脊髓血管畸形是很小的病例,我們嘗試去治癒。宣武醫院從1986年到2016年共治療此類患者1964例,所有資料我們都放到資料庫中,有詳細的登記和第三方的隨訪。其中難治性的1000例左右,之前的文獻很多認為是不能治癒的。
  • 泌尿外三科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完成複雜尿道狹窄手術
    他們年幼時均因尿道下裂接受了重建手術,然而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及疾病較複雜等原因影響,術後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尿道狹窄,在近十年內,他們又輾轉多家醫院接受了數次手術,包括進一步的重建手術、尿道擴張及尿道內切開等,而這些傳統的術式卻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成功率,患者往往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最終仍有部分患者再次出現尿道狹窄,而反覆的擴張、手術也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造成心理陰影。
  • 【重磅】赤峰四旗縣公立醫院醫改:手術治療費漲30%
    6月8日,從赤峰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科了解到,赤峰市出臺了對四個試點旗縣公立醫院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方案,掛號費、診查費等費用都調高了,其中,手術治療類項目調增30%。《關於赤峰市試點旗縣公立醫院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方案(試行)》中規定,在現行收費標準的基礎上,門診掛號由原來的0.5元調增為1元;普通門診診查費由原來的1元調增為2元;正教授(主任醫師)診查費由原來3元調增為5元;副教授(副主任醫師)診查費由原來
  • 醫學中心動脈瘤手術量多少與治療效果有關係嗎?
    人們一般認為,手術量較多的醫學中心動脈瘤手術成功率較高,所以選擇這樣的醫學中心接受治療。然而該觀點到底是否正確?既往也有研究表示手術量與治療效果之間存在的關係,但結果有爭議。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Haakon Lindekleiv等回顧性分析2002年至2010年間挪威、丹麥和瑞典3個國家15家醫院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資料,結果發表在2015年9月的《J Neurosurg》雜誌上。該研究共納入5773例破裂動脈瘤和1756例未破裂動脈瘤患者。破裂動脈瘤1年死亡率約為15.6%,醫院的手術量差異對患者1年死亡率沒有明顯影響。
  • 陳紹良教授心內原創技術贏得世界關注
    美國丹佛當地時間10月30日中午,2017年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學術會議(TCT 2017)容納6000人主會場座無虛席,最受臨床醫生關注的最新揭曉臨床試驗結果依次公布
  • 爭鳴:手術在惡性胸膜間皮瘤治療中有用武之地嗎
    歐洲肺癌大會(ELCC 2016)舉辦了一次爭鳴活動「is any type of surgery worth doing in pleural mesothelioma(哪種胸膜間皮瘤手術值得一做)?」。
  • 述評:非插管胸外科手術(NITS)的未來
    2016年5月,Eur J Cardiothorac Surg 雜誌上刊登了Diego Gonzalez-Rivas教授等撰寫的一篇綜述,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