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您認為這次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主要看點都有哪些? 中國在這次大會表現如何,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張希良教授:聯合國氣候大會也有大年和小年,2017年算是一個小年,2018年將會是一個大年。今年2017年會議議程主要是各國就《巴黎氣候協議》的實施機制和和方案表達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並不會形成決議。2018年的會是一個大年,將會就《巴黎氣候協議》的落實問題形成一些決議。據我個人觀察,國家自主貢獻(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更新問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盤點(Stocktaking)問題、資金機制問題是2017年氣候大會討論的熱點問題,也是落實《巴黎氣候協議》的核心問題。中國在今年氣候大會中的表現是非常有建設性的,一方面表達了中國在上述核心議題上的觀點,也積極推動了各方形成共識。
在這最近的五年裡面,我明顯感覺到了中國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的角色變化變得越來越積極,越來越主動,未來也會發揮越來越多的領導作用。中國不僅認真履行中國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承諾,也更加注重參與國際氣候變化治理體系的構建。譬如,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盤點是落實《巴黎協議》的一個關鍵制度安排,中國正在積極研究全球盤點的相關問題和進行全球盤點方案的設計,為全球的氣候變化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充分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聲音。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專門設立一個5年的全球碳減排行動盤點研究項目。
T&F: 中國在未來的低碳經濟上都有哪些政策,您對低碳經濟方面的展望如何?
張希良教授:中國低碳經濟轉型有三個核心導引指標。第一個就是中國在其NDC中承諾的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努力使碳排放提前達峰。第二個重要指標就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碳強度)2030年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60-65%。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到2030年要佔到一次性能源供應的20%。後兩個指標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也提到過,分別是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到2020年佔到15%,但沒有提及碳排放達峰問題。所以說,2030年左右的碳排放達峰承諾,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指標,表明中國不僅控制碳強度,也開始關注碳排放總量控制。
在這次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國家發改委在「中國角」專門有舉辦了」中國碳市場日」 ,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各國的經驗分享,第二是介紹了中國碳市場建設的概況和特點,最後一個就是企業如何參與。碳市場也叫碳排放交易體系,將成為未來推動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一項主要政策。在幾年前中國搞了兩省五市的試點,分別是廣東省和湖北省,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慶,在這幾個試點的基礎上再建設國家範圍的碳排放交易體系。這個體系在2017年12月正式宣布啟動了,很好地履行了習主席2015年訪問美國時兩國政府發表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除了本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之外,中國也在非常積極地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比如創建了南南合作氣候變化基金,組織各種國際培訓班,並邀請一些發展中國家、非洲國家和轉型中的政府官員和產業界代表來華學習培訓。過去我們中國人受邀參加發達國家像歐盟組織的培訓班,到現在我們組織培訓,邀請別人來參加培訓,這也說明中國的角色在逐漸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