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國家很多,除了我們已知的各個大國之外,還包括一些離我們不遠,但是由於國力比較弱小而被人們忽視的存在,比如中亞地區的很多國家便是如此。
有趣的是,倘若你用心去觀察的話會發現,這裡的國家很多都帶著「斯坦」兩個字,比如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等。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字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為何很多中亞國家不約而同的將其放在了自己的國名裡面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或許「斯坦」和伊斯蘭教有所關係,也是這些國家的共同點。但是事實上,斯坦這個稱呼來源于波斯語的-stan,意思指的是面積比較大的地區,然後才是有中亞地區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西亞地區也存在一個巴勒斯坦,雖然後綴名字一樣,但是這個裡的斯坦和中亞地區的斯坦卻是不一樣的,其名字為「stine」,只是中文音譯過來沒啥區別罷了。當然,巴勒斯坦和古波斯帝國影響下的這些國家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不做詳細的討論。
換句話而言,中亞地區的人之所以喜歡用「斯坦」二字給自己的國家命名,便是想要宣揚自己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而這樣的行為,而我們在宣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宣傳大唐盛世的局面是一樣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中國在別的國家之人眼中其實也曾經被稱之為「斯坦」,他們便是亞美尼亞人,這些人將我們稱之為「秦那斯坦」。但是為何叫這個名字,考古界並沒有得到確定的答案。當然,也有人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且認為這可能和我國著名的大一統王朝秦朝有所關係。
顯然的,秦朝時期中國的疆域是比較大的,並且國力也是比較強盛的,同時亞美尼亞人所生活的年代也和秦國有所交集,自然也就互相往來了。如此一來的話,就需要給對方一個稱謂。剛開始的時候,亞美尼亞人稱我國為「斯坦」,後來又雜糅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對我們的叫法「支那」,最終演變成為了「秦那斯坦」。
由此不難看看出,其實這些國家之所以會有同樣的稱謂,是與其歷史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國家總是在戰爭和和平中交替發展,而每個國家的疆土面積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當一個大一統王朝分裂之時,後世之人會記住這個輝煌的時代,並想要向世人表達自己曾經偉大的過往,而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共同性,比如「斯坦」便是如此。
參考資料:《印歐語言的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