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戲之王》剛上映的時候,我誤以為這只是人物傳記片,覺得沒有去影院觀看的必要——大不了以後在視頻網站上看個點播就行了。因為有著這樣的誤解,我差點與這部片子失之交臂;
2、突然想起,我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P.T.巴納姆」的名字。他應該是曾經出現在儒勒凡爾納的哪部小說(可能是<環遊地球八十天>)的注釋裡,反正是作為「美國式騙子」的代名詞出現的。片名被翻譯成《馬戲之王》總覺得格局有些小了,倒是港臺地區的「大娛樂家」更對我胃口;
3、和很多朋友一樣,我是在網上先看到了《Never enough》的電影MV,被那如海浪般層層疊疊,排山倒海而來的「Never,Never」所擊倒。這才驚覺這部電影其實是又一部休傑克曼的歌舞片,而這種類型的片子很顯然是必須到影院裡,通過大畫面和環繞聲系統方能完美感受其精妙的;
4、對《Never enough》讚嘆不已,難道這樣的歌曲還不能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去查了一下,發現《馬戲之王》的確有一首歌被提名了,但不是《Never enough》而是《This is me》。馬上去網上找這首歌來聽,感覺當然很好但總覺得似乎不如《Never enough》那樣優美和盪氣迴腸。但等到電影裡這段曲子出來的時候了,恍然明白為什麼會是它得到提名了:和《Never enough》一樣慷慨激昂,但更多一份「正能量」,哦,不不不,在美帝這應該叫「政治正確」?
5、開場一首《The Greatest Show》在5秒鐘內就能讓你熱血澎湃,忍不住投入到劇情內。事實上如果一部音樂片/歌舞片不能在開場時就「先聲奪人」,那後面也就沒啥可以期待了;
6、在電影開場看到男主角偷麵包的場景時,難免會腦洞《悲慘世界》的劇情——休叔難不成就這樣被抓進監獄苦熬19年,扛著木頭唱起了「Look Down,Look Down」?
7、全片每一首歌都堪稱經典,主角的舞蹈配得也相當精彩。不過畫面可能是要充分體現年代感,所以有些地方故意把布景做的很明顯(比如男女主角在天台的舞蹈,背後的手繪城市布景)。至於群舞方面,主要還是看場面熱鬧,倒並非每一個群演都跳的非常出色,但這並不妨礙整體整體的精彩程度;
8、劇情除了「先抑後揚再抑再揚」的波折外,總體還是顯得比較簡單。但我覺得既然是歌舞片也沒有必要在劇情方面太過「燒腦」,達到現在這樣簡單利落的程度其實更有利於歌舞的呈現,「度」把握的不錯。幾位主角的表演也都非常出彩,聽說女主本人就是休傑克曼的太太,夫妻搭檔無可挑剔。有人說瑞典夜鶯是「小三」,但我覺得既然人家最後能「發乎情而止於禮」,我們就別太苛求了;
9、總結下:本片劇情流暢、演出精彩、歌舞動人、音畫效果出眾,必須要給個高分。這部片子基本做到老少鹹宜,家長帶著學齡孩子去看也不會有什麼尷尬。此等好片如只看一次實在是讓我覺得意猶未盡,「Never enough」,當多多益善。我個人肯定是要去IMAX「二刷」的,而它的原生大碟也已經在家裡各套音響系統上反覆播放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