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當沈志軍來到紅山動物園的時候,這裡已經落伍了很久,甚至不太讓行內瞧得起,也都不願意和他們交流。而在動物園裡,很多動物在籠子裡關久了,顯得很呆板,眼神會木然地繞著一個相同的軌跡轉圈。每天巡山的時候,他都會去看望動物們,發現它們似乎並不快樂,過著「三無」的生活:無聊,無奈,又無助。連狼都失去了原有的靈性,在狹小冰冷的籠子裡轉來轉去,眼神膽怯,仿佛已經不再是一頭猛獸。看到籠子裡被圈禁的那些動物,沈志軍本能地想做點什麼,讓它們過得好一些,「它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們應該去善待,這是當時心裡最樸素最基本的想法,不是矯情的,就是你應該擔負的責任。」
在來紅山之前,沈志軍是一個習慣和植物打交道的人。上學時期學的園藝,畢業之後在棲霞山種過七年樹,深知生命要經歷過種種艱辛才能活下來。這段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沈志軍對生命的敬畏感。
那麼,怎樣才能改善動物們的生活,重新找回靈性和活力呢?沈志軍將心比心地想到,就從改造提升動物的居住環境開始。如果動物生存的場所足夠寬廣,環境跟野外一樣真實,動物一定能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然而當時剛到動物園不久,沈志軍就感覺到挑戰。他是種樹種花種草的行家,看一眼葉片的顏色,就能判斷出植物是不是健康,但在這裡,他過往的理論和方法都失去了用武之地。於是,他自發地到外面參加培訓,向業內的老行家諮詢各種各樣的問題,那種渴求的勁頭就寫在臉上。不僅如此,他還到國外的動物園參觀學習,意圖把好的方法經驗帶回紅山。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這種死磕的勁頭中,紅山一點點開始改變了。
09年開始,紅山先後改造了19個動物場館。澳洲動物展區是第一個改造的,裡面的鶴駝是一種古老的鳥類,野外僅存15000隻左右,已經屬於瀕危物種,就連繁殖記錄都鮮見於世。然而在改造時,紅山圈了一片水杉林,創造出一塊讓它們自由散步、覓食、戀愛的野外場所。令人驚喜的是,它們居然開始繁殖了。為了讓這一物種繁殖更多,提高孵化成功率,沈志軍帶著大家進行探索試驗,意圖進行人工孵化,尋找鶴駝孵蛋期間最完美的溫度和溼度,乃至孵蛋時翻蛋的角度是多少,次數是幾次,都摸得一清二楚。依賴這些探索出的數據,他們成功實現了人工孵化,2013年來一共繁殖出32隻鶴駝。
再比如猩猩館的改造,專門將一片茂密的樹林作為猩猩的運動場。在野外,紅猩猩是最大的樹棲哺乳動物,被稱為「森林中的人」。它們會採摘新鮮的枝葉,每天給自己築一個巢。來自臺灣的小黑搬進了新的運動場之後沒幾天,不僅愜意地在樹林間爬來爬去,居然真的在樹上開始築巢。在這之前,沈志軍也只是在書上看到過類似的描述。也許,是新打造的真實而野性的環境喚起了小黑的原始記憶。
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正因為有沈志軍帶著大家一頭扎進對各式各樣動物、習性、繁殖、生存環境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得出大量寶貴的經驗,才能讓紅山改頭換面。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尊重和保留動物的天性,他力排眾議,堅持取消了動物表演,引導公眾善待動物。現在的紅山動物園,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而成為了一家野生環境好、真實還原動物原生態的動物園。動物們盡情自由地展現著自己原有的習性,而非像過去那樣,蜷縮在水泥地的一角瑟瑟發抖。沈志軍還與時俱進,帶領大傢伙搞起了網絡直播,讓更多的人了解紅山的動物們是怎麼生活的,自己也親自登上網絡,號召大家「報復」他,都來紅山動物園玩,為動物園圈了一大波粉。
沈志軍像是一位學者,努力汲取一切能夠造福紅山、造福動物的知識養分;他又像戰士一樣,敢於打破死水,衝在「改變」這條荊棘之路的最前沿,只求問心無愧;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紅山,他也不惜身段,當起了「小販」走到最前面來吆喝。這就是紅山動物園的「百獸之王」,動物們的大管家,他英勇,善良,無畏,卻又親切,也許當你去紅山遊玩時,就能在某處遇見正在和動物交談的他。
作為一所紮根南京、服務南京,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的大學,多年以來,學校為南京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如沈志軍園長這樣的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未來,學校將以建成江蘇一流、國內高水平新興應用型大學為目標,繼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