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針對亞洲未來一連串區域經濟整合的大動作,屏東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黃財源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RCEP可獲得區域整合的經濟利益,但成員多達15個且差異大,中日韓發展成熟度較接近,互補性高於互斥性,在面對RCEP瞻前顧後的開放幅度,中日韓FTA可相互奧援相輔相成。
至於臺灣遭排除在外的影響,黃財源指出,RCEP對臺灣的石化、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造成影響;中日韓FTA若籤訂,韓國產品技術層次與臺灣接近、市場競逐重疊,對臺灣影響更大。更要注意RCEP開放的服務業,譬如跨境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臺灣很難與中國、日本的廠商競爭。RCEP11月15日籤署,中國大陸明確表示有意加入CPTPP。此外,中國、日本、韓國可能再繼續合作。 黃財源強調,由於RCEP成員多而且差異大,中日韓FTA談判項目和爭議應該較少,且中、日已是世界第二、第三經濟體,發展成熟度較接近,中國在籤署RCEP後再籤中日韓FTA,兩者互補性大於互斥性。 至於對臺灣的影響面,RCEP重創臺灣傳統產業,中日韓FTA影響層面是否更大呢?黃財源表示,就長期而言,臺灣未加入RCEP或未來中日韓FTA建立,對產業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只是受傷產品多少和受傷重程度差別而已。資通產業是臺灣強項,而且產品本來就有「資訊科技協定(ITA)」免稅規約,負面衝擊較小。傳統製造產業如石化、紡織、機械必然受傷不輕,而且這些產業都群聚在中南部,未來企業關廠或外移,衍生出失業、貧富差距擴大,甚至北富南貧問題,將難以避免。黃財源嘆,「很難想像,曾經佔有臺灣產值三分之一以上的石化及相關產業,若有一天被淘汰,其員工和員工家庭將有上百萬人受到傷害。」
免責:圖文轉自網絡,如若侵犯權益,請聯繫刪除!我們分享這篇文章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如果有任何侵權,請與我們聯繫以在後臺消息中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