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印度談判貿易協定,能否協助臺灣突破未參與RCEP的外貿困境?臺灣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蕭仁傑接受中評社採訪表示,臺印若真能談成FTA,打開規模龐大的印度市場,對臺的外貿當然有益,但問題是,對印度而言則未必有好處,且印度也有經濟之外的諸多因素需要考量,臺灣想要藉臺印FTA突圍,實屬不易。
臺灣未能加入有15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遭排除在亞太最大規模自貿區之外,外界關注臺灣與同樣未加入RCEP的印度,組成經貿夥伴突圍的可能性。據外媒報導,臺印雙方似有意展開FTA等經貿談判。
臺印FTA能否助臺灣突破未入自貿區的困境?蕭仁傑分析指出,臺灣的經濟主要以外貿為導向,若能與印度成功談成FTA,自然是相當有利,因為等於是以小搏大,印度人口多達13億多,目前只僅次於中國大陸,是規模龐大的貿易市場。
印度2019年GDP達到2.94萬億美元,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蕭仁傑表示,如果臺灣能夠藉由臺印FTA開拓對印度的貿易,絕對是一大利多,並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相輔相成,臺灣就算未在RCEP之列,或許也不必太擔心。
但從現實考量來看,臺印FTA要談成,實屬不易。蕭仁傑解釋,因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主要是貨品貿易協商,而相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需要仰賴外貿,印度對外貿的需求並不高,尤其臺灣的市場規模太小,對印度而言,臺印FTA對其經濟必並沒有太大好處,反而是讓利給臺灣。
蕭仁傑表示,印度沒有單方面讓利給臺灣的必要,所以臺灣若真的要與印度達成FTA,很可能得開放一定規模程度的境內市場,才可能讓印度點頭,或者,印度可能會要求臺灣必須加強對印度的投資,因為印度目前處於開發中階段,需要引入大量外資,才有助其經濟產業進步。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