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月7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北市松山區的一家超市內,肉品區懸掛著「臺灣豬」的醒目標識。林女士端詳了一番豬肉,幾次拿起又放下,最終選了幾盒雞肉和羊肉放入購物籃。
「雖然寫的是臺灣豬,但以後我們家會減少食用豬肉。」林女士說,為了家人健康,避免誤食「萊豬」,全家人決定減少購買豬肉。
去年8月底,臺當局無預警宣布開放使用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牛肉自2021年1月1日進口臺灣。這種豬肉被臺灣民眾稱為「萊豬」,儘管各界對之強烈反對,但開放決定仍於今年1月正式生效。
臺北市光復北路一家賣場內,肉品區懸掛有「臺灣豬」標識,表明不含萊克多巴胺。新華社記者 吳濟海 攝
在阻擋無效後,社會各界發出「最卑微的請求」,希望當局在進口「萊豬」時能明確標識,但仍遭當局拒絕。當局農業和衛福主管部門稱,可通過標識產地來做區隔。於是,各大超市、賣場均掛出「臺灣豬」「某某產地牛」等標識。
林女士表示,雖然「臺灣豬」和其他進口豬肉不含萊克多巴胺,但各式各樣的肉品太多了,標識也多,時間久了難保不會「誤選」,所以會多食用其他肉品以替代。超市工作人員說,元旦以來選購豬肉的消費者明顯不如年前多。對豬肉望而卻步,自然殃及到那些不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廠商。輿論質疑,為了替美國「萊豬」開路而讓其他安全豬肉受損,臺當局這樣的做法,公平嗎?
為留住消費者,很多餐飲店也掛出醒目的「臺灣豬」標識,或者打出「本店絕不使用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品」等廣告。但也出現各地標識不一等亂象,令消費者無所適從。臺北復興北路一家快餐店的員工告訴記者,雖然貼了「臺灣豬」標識,但不少熟識的消費者用餐時還是會問以後會不會用「萊豬」?「大家還是擔心。」他說。
臺北市民生東路一家超市的肉品區貼出告示,表明所售生鮮加工製品所使用的豬肉相關原料產地為臺灣。新華社記者 吳濟海 攝
「萊豬」之亂除了讓消費者面臨食安威脅,還可能要承擔肉品漲價帶來的額外負擔。據臺灣媒體報導,元旦「萊豬」進口甫生效,已有便當業者以改用「臺灣豬」為由將豬肉類便當價格調高。一些臺灣產豬肉製品也傳出漲價消息。消費者紛紛「吐槽」:「以後吃不起豬肉了」「漲價吧,反正不吃了」。
中國國民黨7日召開「反萊豬聯署」記者會,呼籲民眾積極參與聯署,通過實際行動展現拒絕「萊豬」民意。
「萊豬」帶給臺灣社會的衝擊遠未結束,消費者食「豬」難安。
聯繫我們
地址:518 Dominion Rd, Mt Eden, Auckland官網:http://www.mpages.co.nz/華頁客服「